中国高铁,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2020-10-27 时事 136阅读
高铁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智能高铁迈出新一轮征程
高铁出行将更便捷
2018年8月8日,“复兴号”将在京津城际实现时速350公里运行,到2020年,在京雄城际铁路建成通车的具体时间表的推动下,“交通强国、铁路先行”已不再是单纯喊口号,智能高铁正在成为“铁路先行”的排头兵,在自主发展之路上奋勇前进。
中国高铁迅猛发展
2008年8月,中国第一条高铁——京津城际高铁开通运营,标志着中国高铁时代的到来。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高铁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7年,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万亿元,新增铁路营业里程2.94万公里,其中高铁1.57万公里,是历史上铁路投资最集中、强度最大的时期。到2017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7万公里,其中高铁2.5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量的66.3%,近世界高铁总量的三分之二。力争到2025年,铁路网规模达到17.5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铁3.8万公里左右。
中国智能高铁迈出了自主发展的新步伐。例如,2016年开工的京张高铁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重要保障工程,设计时速350公里,正线全长174公里。崇礼铁路由京张高铁下花园北站引出至太子城站,正线全长53公里,能初步实现智能建造、智能装备、智能运营。
未来将在高铁上广泛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北斗导航等新技术,综合高效利用资源,实现高铁移动装备、固定基础设施及内外部环境间信息的全面感知、泛在互联、融合处理、主动学习和科学决策,实现全生命周期一体化管理的智能化高速铁路系统。
中国高铁发展前景分析
在智能建造方面,铁路部门将通过BIM(建筑信息模型)、CIM(计算机集成制造)等技术的融合运用,在桥梁建造上,采用智能梁场管理系统,实现智能核心装备(张拉、压浆、静载试验等)的研发与应用,实现制、运、架全过程质量管控和追溯管理;在隧道工程上努力实现超前地质预报信息化,隧道围岩量测及三维激光断面扫描信息化,隧道开挖与衬砌施工辅助决策信息化的“三化”目标,采用隧道管片智能预制、装配式隧道基底,实现盾构机作业状态监控和协同管理。同时,不断提升高铁设计水平和建造质量,确保2020年高铁营业里程达到3万公里以上,2025年达到3.8万公里左右,2035年率先建成发达完善的现代化铁路网。
在智能装备方面,铁路部门将研发工作状态自感知、运行故障自诊断、导向安全自决策的智能型动车组,采用基于空气动力学性能的头型创新设计,实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完善大坡道起动性能和动力电池系统,全面掌握时速350公里自动驾驶技术,进一步改善高速列车振动、噪音等指标。
在智能运营方面,铁路部门将建成中国大数据中心,广泛运用大数据技术,动态分析掌握客流变化情况,实施更加精准的运力资源配置,完善高铁“一日一图”运输组织模式,使高铁调度指挥、运营组织更加灵活高效。
在智能服务方面,铁路部门将促进高铁网与互联网双网融合,推出旅客行程规划、综合交通信息共享等服务,满足时速350公里、大容量、高可靠、不间断的移动通信,实现单一话音通信业务向数据、视频等多媒体业务转变,为旅客提供更优质的网络服务;同时,拓展完善网络购票、订餐、购物、宾馆预定和“高铁+共享汽车”等一条龙服务,让旅客出行更加方便、快捷、温馨。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