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同情心不是一朝一日就能成功的,也不是靠口头宣传或家长老师的命令就能做到的。离不开师长的培养和引导,更主要的是需要情境感化,促使孩子具有同情心。让他们通过在困难和渴望别人同情之时而及时得到了帮助,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感悟,具有同情心。因此,要让小学生对人对事产生同情心,感情世界会变得丰富、深厚、真挚。懂得如何关心、爱护、体贴人,并逐步形成一种自觉习惯和稳定的心理特征,构筑了良好的思想素质,他才称得上具备了美好的心灵。
夯实基础,建立牢固的同情心理念
经过一定时间的正面教育引导和情境感化,孩子们初步建立了同情心的理念,知道了任何人都会有困难的时候,而这时正是需要别人的同情,需要别人的关爱、给予帮助和支持。激发他们具有同情心,并用自己的同情心,即关爱去温暖别人。
总之,孩子同情心的培养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学校是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共产主义人生观教育的基础,又是班主任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基石,它们是相互渗透、辨证统一的。因此,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是教育工作者的事,也是家长和社会的事。只有全社会都来关心孩子的成长,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这也需要家长、社会和教师不断地去观察、思考、分析,去寻求培养孩子同情心的途径。并对孩子富有同情心的行为和表现,予以及时肯定,使孩子的同情心日益稳固、增强,得以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