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的流行因素有哪些?

2022-04-14 时事 68阅读

植物病害的流行受到寄主植物群体、病原物群体、环境条件和人类活动诸方面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决定了病害流行的强度和广度。

大面积种植感病寄主植物是病害流行的基本前提。感病的野生植物和栽培植物都是广泛存在的。虽然通过抗病育种已经选育了高度抗病的品种,但是所利用的主要是小种专化抗病性,在长期的育种实践中因不加选择,而逐渐失去了植物原有的小种非专化抗病性,致使抗病品种的遗传基础狭窄,易因病原物群体致病性变化而“丧失”抗病性,沦为感病品种,而使已经得到控制的病害重新猖獗。

病原物群体内部有明显的致病性分化现象,具有强致病性的小种或菌株、毒株占据优势,往往酿成病害大流行。有些病害病原物抗逆性强,越冬或越夏存活率高,初侵染菌源数量较多,或者初侵染菌源虽然不多,但能够大量繁殖和有效传播,短期内能积累巨大菌量,这些病害都具有大发生的潜势。对于生物介体传播的病害,传毒介体数量也是重要的流行因子。

农业规模经营和保护地栽培的发展,往往大面积种植单一农作物甚至单一品种,从而有利于病害的传播和病原物增殖。大面积种植单一抗病品种,或具有相同抗病基因的品种,往往对特定病原物中的危险性小种,发挥强大“定向选择”作用,使之迅速成为优势小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将现代农作物病害的大发生,称为病害的“人为流行”。

在寄主植物感病,病原物亦有足够数量时,环境条件便成为病害流行的关键因素。环境条件主要包括气象因子、土壤因子、栽培措施等。在诸多环境因子中,以气象因子的作用最重要。温度、水分(包括湿度、雨量、雨日数、雾和露等)和日照等因子既影响病原物的繁殖、传播和侵入,又影响寄主植物的抗病性,从而影响大范围的病害流行。不同病害对气象条件的要求不同。例如,高湿多雨的天气容易引起晚疫病的流行,而对白粉病则有抑制作用。

寄主植物在不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生长不良,抗病能力降低,可以加重病害流行。例如,水稻抽穗前后遇低温阴雨天气,稻株组织柔嫩衰弱,易感染穗颈稻瘟病。

土壤因子包括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肥力和土壤微生物等,往往只影响病害在局部地区的流行。各种栽培管理措施可以改变或调节寄主、病原物和环境诸因子而影响病害流行。

在诸多流行因子中,往往有一种或少数几种起主要作用,被称为流行的主导因子。地区之间或年份之间流行因子的差异,特别是主导因子的变动,造成了发病的地区差异和年际波动。对于前者,按照病害流行的差异可划分为病害常发区、易发区和偶发区。常发区是流行的最适宜区,易发区是病害流行的次适宜区,而偶发区为不适宜区,仅在个别年份有一定程度的流行。病害流行的年际波动以气传和生物介体传播的病害最大,根据各年的流行程度和损失情况可划分为大流行、中度流行、轻度流行和不流行等类型。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