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培尔效应的来源

2020-06-02 情感 195阅读

《战国策.秦策》记载:从前,曾子住在费县,费县有一个与曾子同名姓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母说:“曾参杀人。”曾参的母亲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仍然织布自如。一会儿又有人跑来说:“曾参杀人。”他的母亲还是织布自如。很快一个人又告诉她说:“曾参杀人。”他的母亲终于害怕了,丢下梭子翻墙逃跑。曾母开始处于拒绝状态,中间逐渐认同,最后被累织的暗示控制而逃。
这也是戈培尔效应。曾母本来是不相信曾子杀人这个谎言,但是这个谎言无形中却对曾母产生一种暗示——也有杀人的可能,只不过这种暗示不明显,促使曾母不得不怀疑自己的判断,最后翻墙逃跑。
可见,心里暗示的累积有移山填海的功效,完全可以改变人的信念,以之为善则为大善,以这作恶则为巨恶,全在乎其人。
心理暗示是指人或周围环境以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含蓄、间接地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识地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做出一定的心理或行为反应。
关于心理暗示,有一个著名的试验:在接受试验者的后背上放一块冰,然后告诉被试者,这是一块火炭。十几分钟过去后,冰块融化了,告诉被试者火炭已经被取走。这时再看被试者放过冰部位的皮肤,呈现出的是烫伤的痕迹,而不是冻伤。
有个人头疼得厉害,就找到了两片止痛药,因为没有送药下肚的水,就放下药去弄水,可是中途却被别的事情打了个岔,就忘了吃药的事。但是他却以为药已经吃了,还对别人说,这药很好使,现在头不疼了。然而,当他发现桌沿上放着的还未吃的药时,头又在隐隐作痛。这一切也是心理暗示在发生作用。
从本质上讲,心里暗示是一种条件反射的心理机制,它会使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下意识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吃饭前,别人说今天的菜真好吃,你一定会觉得的确不错,并且食欲大增;有一天朋友突然说:“你好像瘦了,是不是病了?”听了这话,你起初还不太注意,但不知不觉地,你就会真觉得浑身不舒服,好像真的病了似的。
那么,人为何会受心理暗示的影响呢?这要从人的判断和决策过程说起。人的判断和决策是由人格中的“自我”部分,在综合了自身需要和环境限制之后做出的。这样就是我们常说的“主见”。而“有主见”或者是“没主见”,就是由一个人的“自我”的发达、健康程度决定的。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的“自我”不那么完美,甚至有部分缺陷的时候,就多会表现出没主见,就会容易受别人暗示,被别人控制和奴役,甚至相信异端邪说。
世上没有绝对不受暗示的人,只是程度深浅不同,一般说来,儿童比成人更易被暗示,女性比男性更易被暗示,处于疲倦、催眠等状态时,比清醒时更容易受到暗示。
让心理暗示为我所用
既然人这么容易受心理暗示的影响,那我们何不制造最佳的心理暗示效果,使之为我们所用呢?这当然是个好主意!其实,历史上,现实中,有不少人都尝试过这一处世方法的妙处。
三国时期,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当时正值七八月间,烈日炎炎,将士们口渴难忍,体弱的士兵纷纷晕倒在路旁,几乎无法行军。曹操见状,心急如焚,他想:照这样下去,部队不但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就是到了也无法打仗了。于是,他找来当地老乡询问附近是否有水源。老乡说最近的水源路程也不短,得穿过这个山谷才能到达。曹操想了想,快速来到队伍前面,高兴地对将士们说:“前边不远处就是一片梅林,我们加快脚步,过了这个山丘就可以吃到梅子了!”士兵们一听,不禁口舌生津,精神振奋,步伐加快了许多。
“望梅止渴”中的暗示实属曹操的有意为之,并且还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下面这则故事就是无意而为了,但就是这无意而为却让我们知道了暗示的另一大功用——激发人的潜能。
汉代飞将军李广,夜间巡逻时,发现草丛中有老虎的身影,就一箭射去。第二天,他又来到昨日巡逻的地方,却不见什么老虎,只见他的箭深入一块大石中。他很惊讶,就又用箭射石,可是怎么也射不进去了。
宋代苏询,直到27岁时还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整日到处游荡。有一天,他来到长安,游于途中见别人高中状元,披红挂彩,打马游街。他就想,别人能中状元,我也能!从此,苏洵刻苦学习,最终成了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偶然的暗示,竟然改变了苏洵的人生。
不管是有意为之,还是偶然得益,总之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能得到这样的信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掌握运用暗示的技巧,让它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