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与普及,网上学习正逐渐成为全球化教育和培训的趋势。这种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学习方式,不但能够降低学习成本,而且可以使学习不再受于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据统计,目前全球每年有超过8000万人次通过互联网来接受教育,网上学习正在全球范围中成为一种重要的求知途径。
一般说来,狭义上的网上学习,指的是与教育考试密切联系的网络教育。它的形式多种多样,网校是最常见的一种。从1996年北京第一所网校在国内率先开通以来,名目繁多的网校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纷纷涌现出来。这些专业的教学网站、远程教育平台,为各类求知的人群、考生们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学习途径,并以其专业的内容、精品的师资队伍、畅通高速的渠道、各具特色的教学方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用户。
相比于传统的教育方式而言,网络教育的优势充分体现在其教学方式的灵活性上。在网络教育诞生以前,高质量的家教与课外补习班一直分外紧俏,难以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有了网络教育,就可以将这些稀缺而宝贵的资源搬到网上,让更多的学生来分享;相比于传统的课外辅导而言,网络教育具有时间和地点均可根据自身需要灵活选择的优势,从而为课外充电加油提供多样化的选择。网络教育的这些特点对于面临升学压力的中学生而言,意义尤为重大。
必须看到的是,虽然网络教育发展前景被普遍看好,但它毕竟是仍处在不断探索和实践的初级阶段,许多方面都亟待完善,同时考虑到我国目前的网络整体环境,中国的网络教育距真正成熟尚有待时日。
从1996年到2001年上半年,是中国网络教育发展的启蒙阶段,其基本特征是通过互联网传输以文本形式为主的课件。这一时期的网校主要是以名校的师资和品牌为依托,将名校教师的讲义、教参、习题集转换成电子文本后直接放到网上,学员可通过网络下载。这使那些与名校无缘的学生有机会看到名校的讲义,这在一定程度上启蒙了中国的网络教育市场。
然而,这一阶段网校的发展还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一些当时未能突破的技术弊端与认识上的误区成为了制约网校发展的瓶颈。
首先,网校主要以各自独立的中小学学校为依托,课件基本是文本形态,传递静态信息,缺乏声音效果和视觉冲击力;学生在网络上学习课件的感觉,和传统的课堂教学相去甚远,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其次,课件主要是将各校面对自己学生的讲义电子化,未能根据网络教育的特点为网校学员专门设计。而一旦进入重要考试的冲刺阶段,由于各校之间还存在着成绩高下、名次先后的相互竞争,必然对某些内容秘而不宣。这种由该阶段网校体制所决定的弊端一直未能得到改变。
第三,这一阶段网校主要是以某一所单独的名校为依托,师资力量仍然受到限制。这是因为,即使是在全国颇负盛名的名牌中学,如果只是各自独立办网校,那么一所学校的名师总还是屈指可数的。绝不可能有那么一所名校在高、初中各个年级,各个科目上全拥有比其他学校都高出一头的名师。
更何况还有一些令人敬佩的名师根本就不在人们所谓的“名校”之中。这些名师的水平是公认的,他们有能力把一批批非名校的学生送进了名校,或者把一批批非名校的学生提高到了和名校学生并驾齐驱的水平。但是,他们有的受“人才单位所有制”的束缚,或者本人无意加入,无缘进入“名校”。与此类似,那些归属于各级教委的教研机构的名师,他们根据教委下达的任务而进行的研究工作,对所有学校包括所有名校的教学活动都有着非同小可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有着一种指导作用,然而他们却不属于任何“名校”。
如此看来,这一阶段以“独家名校”为依托的网校在教师资源上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加上网络教育市场鱼龙混杂,一些网校打着名师名校的漂亮招牌,其讲义却是粗制滥造,严重影响了网络教育的实际效果,也破坏了网校的整体形象。
从去年下半年起,在网校的形式有了较大的改变,一些网校的办学者开始认识到上述这些弊端,并顺应网络教育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开拓出新的网校教学形式。如精华听课网就率先打破了单所名校独办网校的局面,广泛聘请多所名校(市、区重点校18所)和多所非重点校及有关教研机构的一批功勋卓著、有口皆碑的名师,把他们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从而在根本上克服了以前网校教师资源的局限性。
除此之外,他们还充分考虑到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家庭还不具备“宽带入户”的实际情况,通过独创的技术实现了在“窄带”上做到“声音与文字兼备”、“讲解和板书同步”,逐渐达到课堂面授的效果,从而摆脱“文稿为主、静态传输”的落后局面,使网上学习与传统的教学更为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