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十年代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2020-05-03 文化 327阅读
  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三十年代文学(1927-1936)与政治文化之间有着特殊关系。三十年代许多重要文学作品都明显表露出政治变化的印迹。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三十年代的作品占了绝对的比重,这除了三十年代文学相对而言是现代文学发展史上的成熟期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社会时局的变化。
       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学,无论在内容、形式以及创作方法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变化和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特色,在创作上是一开始就有鲜明表现的。不仅白话的形式本身是一个巨大的革命,促使文学和人民群众大大接近了一步;而且在作品内容上,也具有不同于旧民主主义文学的崭新特点。

  2. 30年代的中国文学,因社会的大变动而产生了诸多文艺思潮并存、纷争的现象,使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向。反映在文学与审美的层次上,形成了不同文学派别之间的对峙与互渗,并由此创造出极度繁荣的文学景观,使中国新文学出现了自“五四”以来的第二个文学高峰。


  3. (该内容来源于网络)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1927~1937)文学之我见

  4. 30年代文学成就的表现

  5. 30年代文学即现代文学的第二十年,从1928年——1937年抗战前的这一阶段。30年代文学较繁荣,尤其是小说成就突出,诗歌散文戏剧 也有一定的发展。

  6.                 1文学流派众多

  7. 30年代文学流派众多,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在上海成立,鲁迅郭沫若 茅盾 郁达夫 田汉等一大批优秀作家加入了其中。左联的刊物有《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拓荒者》《萌芽》《十字街头》《北斗》《文学月报》《光明》半月刊《文学导报》,左联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学活动:(1)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传播与应用(2)自觉加强与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设立国际文学研究会,极力输入苏联文学作品(3)推进文艺大众运动。左翼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是始终标举革命现实主义的,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20实际30年代新文学运动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活动在京津等地的作家群所形成的一个特定文学流派——京派,也是当时的一个主要流派,他们继承了文研会“为人生”的传统,忠实于现实,是有平民意识及民族国家认同感,注重描写淳朴原始的人情美  人性美,用儿童的视角看成人世界,如林纾华的《弟弟》《一件喜事》。表现了对美好童年的眷恋,及对真善美的无限向往,另外一个站在现代都市文明和商业文明的立场上来审视上海,用现代语言来讲述上海人的故事的文学流派——海派也竖起了自己的旗帜。海派作家的作品贴近大众生活,反映下层人民的苦难,展示都市生活的畸形与病态,提供了另一类型的都市文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和对人性的戕害,借鉴西方意识流手法来结构作品,形式上有创新,注重开掘,表现潜意识和病态心理。

  8.                    2优秀作者众多

  9. 30年代涌现了椅披新的文学作家,作家的主体性增强,身穷志不穷,张扬个性,持有着自主精神和主人翁意识,自觉性提高,把文学作为一种工作,对文学艺术及技巧自觉追求探索,有着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提倡悲剧,批判封建思想道德残害人性的本质,及对社会各种弊端的抨击,以人为本,表现出了一种人文关怀。他们充满活力的创作给文坛带来了新气象,如:丁玲(1904——1986)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最早以明确强烈的女性意识写作的女作家,使0世纪中国女性主义学的先驱者。她的小说有《在黑暗中》《莎菲女士的日记》《水》《阿毛姑娘》等等,其作品以女性为主要人物,对女性的命运给予极大的关怀,带着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张天翼  随着人生阅历的加深,讽刺成了他切入社会人生的利益。是对鲁迅讽刺小说的继承。如《笑》他的讽刺对象是人而非物,讽刺的是人缺陷而非人类的缺陷,叙述者总是有着健康的理想人格,而他的讽刺手法的高超之处在于巧妙的使用自相矛盾的手法。他的小说不仅给当时“革命+恋爱”风气的左翼文坛带来了新鲜气息,而且为中国现代讽刺画廊提供了新的讽刺形象新的讽刺手法。茅盾积极拥护推进新文化运动,是最早从事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革命知识分子之一,主要作品有《蚀》三部曲《林家铺子》《子夜》用形象思维的小说参加了与托派(认为这个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反帝反封的任务应由中国资产阶级来担任)的论争。强调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才能走上独立发展  繁荣富强的道路。老舍一个北京市民社会培育出来的作家,在中国近代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进程中,在西方文化激烈的撞击下,第一个把中国小市民的命运思想和心理引进现代文学领域,并获得了巨大成功,是中国现代小说中市民阶层最重要的表现者,批判者。是重要的市民画家。毕生创作了《老张的哲学》等14部长篇小说《月牙儿》等5部中篇小说《赶集》等3部短篇小说集。揭露了社会的黑暗。

  10.               3三部曲作品及中长篇小说增多

  11. 30年代引人注目的是中长篇小说的数量的激增。这一时期有较大影响的作品就有茅盾的《蚀》《子夜》巴金的《死亡》《家》《秋》《春》叶绍钧的《倪焕之》老舍的《骆驼祥子》沈从文的《边城》萧红的《生死场》等,较有影响的三部曲作品有茅盾的《蚀》三部曲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中长篇数量的激增与三部曲作品的大量出现,显示了 30年代小说作家的创作气魄和创作实力。

  12. 诗歌的发展

  13. 忠实于时代,忠实于人民的真诚感情,始终是新诗的主潮的宝贵品格,诗艺发展  不断创新的多元化探索,推动着新诗进行新的变革,这一时期的新诗出现了政治倾向多种形态,艺术道路多向探索的新局面。成立了中国新诗会,注重诗歌的现实性,提倡诗歌的大众化主旨,出现了一批新的诗人,如:艾青臧克家,现代派诗出现,多用象征主义,著名诗人有:戴望舒冯至卞之淋等,他们在艺术探索上表现出了强烈的现代意识和对于民族艺术传统的向心力。

  14. 戏剧的发展

  15. 中国现代戏剧灾30年代有了重大发展,上海部分左翼文艺家为提倡推进无产阶级戏剧运动,策划成立了上海戏剧社,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开始了中共对现代戏剧运动的直接领导,使中国现代戏剧运动有五四开始的个性解放潮流转而走向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出现了“中国话剧的三大奠基人”——洪深欧阳予倩田汉。《雷雨》《日出》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戏剧文化的成熟。30年代戏剧展示了我国的悲剧艺术。

  16. 散文的发展

  17. 30年代散文继承了五四散文的传统,在新的时代的推动下,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作家充分发挥主体意识和文体意识,使各种类型的散文作品均得到了蓬勃发展,由于普罗文学的推动和提倡,散文园地里最早呈现出繁荣景象的是杂文 ,报告文学小品散文在本时期取得了巨大成就,本时期最有影响的散文家有:鲁迅及其杂文何其芳及其抒情散文  林语堂及其幽默小品等,游记散文有了新的发展如:朱自清《欧游杂记》等,具有较高的叙事描写技巧。

  18. 30年代是一个文学成就巨大的年代,呈现出了一种各种文学样式共同繁荣的景象,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成就,为以后中国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 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
        30年代的中国文学,因社会的大变动而产生了诸多文艺思潮并存、纷争的现象,使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向。反映在文学与审美的层次上,形成了不同文学派别之间的对峙与互渗,并由此创造出极度繁荣的文学景观,使中国新文学出现了自“五四”以来的第二个文学高峰。
        (一)左翼文艺运动
        左翼文艺运动是30年代文艺领域最重要的文艺运动,也是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继新文化运动之后的又一座里程碑。
        大革命及其失败推动了众多的热血青年革命化,苏联、欧洲、日本的无产阶级文学日益活跃,又给予了他们巨大的鼓舞, 1930年3月2日,包括鲁迅、夏衍、田汉、郁达夫、柔石、殷夫等在内的作家共40多人集会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茅盾、周扬从日本回国后也参加了左联的工作。中共重要领导人瞿秋白也是左联的重要成员。 左联的活动是创办刊物、培养新人、发展创作、翻译外国进步作品、研究文艺理论。由于左联的工作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一批共产党员加入其中并利用文艺工具进行阶级斗争和革命宣传, 因此国民党当局严厉加以迫害,逮捕、监禁、杀害了一批左联重要成员,鲁迅也被长期通缉,一大批文艺书刊被查禁,一些重要文艺社团被查封。1936年,由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要求,左联自动解散。但左翼文艺运动仍未终止。
        左翼文艺运动在宣传革命、培养新人、繁荣创作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为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做出了宝贵的贡献。但由于“左”的影响,这场运动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违背艺术规律,忽视文艺的艺术特征,导致创作中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再如将文艺团体政党化,导致关门主义,将一批倾向进步、卓有才华的作家排斥在外; 又如无休止地在内部开展政治性的争论, 扣帽子,打棍子,滋生宗派主义和门户之见。
        (二)文学创作的大丰收
        30年代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黄金岁月,文学创作取得巨大成就,堪称俊才满目、硕果遍地。
        小说创作成就最高的,当推茅盾、老舍、巴金。茅盾《子夜》是一部现实主义巨制, 它以壮阔的背景、恢宏的气势、浩大的结构,展现了30年代的中国社会风貌。作品成功塑造了吴荪甫这个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真实地表现了主人公复杂的性格特点。这部作品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也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成熟的标志。茅盾的《春蚕》、《林家铺子》也与《子夜》一样,紧扣时代脉搏,体现了作者对时事的关切和对社会生活的深刻体验。老舍的《骆驼祥子》、《月牙儿》是他这一时期的现实主义杰作,以独特的构思、明快活泼的语言、朴实精炼的表现手法,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了黑暗现实中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巴金的《家》是一个震撼人心的悲剧,也是对制造悲剧的垂死制度的控诉,作品燃烧着炽烈的激情,笔调细腻优美,充满青春活力, 至今仍拥有广大读者。这一时期成就较高的小说家还有以刻画知识女性内心世界著称的丁玲、以描写湘西边城风土人情而别树一帜的沈从文、辛辣揭露和讽刺小市民灰色心态的张天翼和沙汀、善于从卑微灵魂中发掘真善美的艾芜等。 
        如果说1917年至1927年是新诗诞生并逐步成长的阶段, 那么, 30年代的诗坛则出现了诗社林立、流派纷纭、创作繁荣的局面。其中有以殷夫、蒋光慈为代表的“普罗诗派”,即无产阶级革命诗派,注意选取爆炸性、尖锐性题材,主张诗歌应直接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服务,但忽视了对丰美动人的诗歌意象的锻造。 1932年成立的“中国诗歌会”, 主要成员有蒲风、穆木天、杨骚、任钧、王亚平等。其创作实践扩大了诗歌的表现领域,显示出强烈的理想主义与英雄主义色彩,别具一种刚健、粗犷、壮阔的力量之美。此外,以戴望舒、卞之琳为代表的现代派诗歌,刻意追求诗意的朦胧美和诗形的散文美,扩展了诗歌的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戴望舒是现代派诗人,前期诗作意象朦胧,多表现个人的迷惘和感伤,后期受抗日战争的感召,诗歌多抒写炽热的爱国情感。这一时期卓有成就的诗人还有艾青。艾青执着于表现追求光明和民主的主题,诗歌充满忧郁与热烈交织跃动的情感,展示出丰富的鲜明的意象,有交响乐似的内在旋律和油画似的凝重色彩。他的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巨大轰动,诗中抒发了对一个贫苦农妇的赞美,并向不公道的世界发出了激愤而深沉的咒语。诗歌创作具有明显现实主义特色的是臧克家,臧克家追求诗意的朴素含蓄,形式凝炼,节奏明快,增强了诗所特有的审美意趣,抒写了中国农村的苦难和诗人深沉的感情,或以隐喻的手法启发读者的思考。诗人田间的创作也引人注目,他的长诗《中国农村的故事》和《给战斗者》,以高亢激昂的音调和炽热灼人的情感显示出诗人富于现实性和战斗性的艺术特色。
        30年代的小品散文创作,除了继承“五四”散文风格的传统外,呈现出不同艺术表现手法及体式多样化趋向。首先是杂文创作出现了新高潮。鲁迅以战斗精神从事杂文创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一批新的杂文作者不断涌现,影响较大的有瞿秋白、茅盾、唐弢、徐懋庸、聂绀弩、柯灵、巴人等。抒情散文较以前有了长足发展。冰心、朱自清、郁达夫、周作人、梁实秋、徐志摩、丰子恺、梁遇春、沈从文、何其芳、陆蠡、李广田、吴伯箫等人的作品,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表现形式拓宽了散文创作的取材范围,丰富了现代散文的表现形式和风格。以林语堂为代表的幽默小品与闲适小品,文化含量高、从容睿智、通俗生动、幽默自然,为散文创作注入了清新的美感趣味。此外,散文创作的另一大成就,是报告文学的勃兴。这种新型的文学体裁,以新闻纪实性、真实性与散文艺术感染性相融合的特点,引起了读者的极大兴趣。茅盾主编的报告文学集《中国一日》(1936年),展现了一个个丑恶与圣洁、光明与黑暗交织着的社会生活横断面。夏衍的《包身工》借包身工一天的地狱生活,揭示了包身工制度的全部丑恶内涵。这两部作品代表了报告文学初创阶段的最高成就。
        30年代的戏剧创作开始呈现繁荣景象。话剧运动迅速发展,话剧艺术得到空前普及。大革命失败后,以上海为中心掀起了话剧运动的热潮,进步戏剧团体的相继成立,促进了戏剧创作的发展,不仅数量明显增加,艺术水准也大大提高。曹禺是成就最高的剧作家。他的《雷雨》、《日出》以欧洲经典戏剧的结构形式、尖锐紧张的戏剧冲突、富有动作性和潜台词的个性化人物语言、揭 露社会底层人物不幸遭遇的戏剧主题,表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悲剧和命运悲剧。这两部剧作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至今仍深受观众喜爱。此外,夏衍的《赛金花》、《秋瑾》、《上海屋檐下》,田汉的《月光曲》和《回春之曲》,熊佛西的《屠夫》, 李健吾的《太平天国》, 洪琛的《农村三部曲》,宋之的的《武则天》等剧作,用不同的笔触,从不同的侧面,丰富了中国现代戏剧创作。
        (三)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发展
        贯穿整个30年代文学全过程,规模最大、声势最壮、参与人数最多的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倡导。在这方面建树最多的是瞿秋白,他先后翻译了恩格斯、列宁、普列汉诺夫、拉法格等人的文艺论文,还写出许多富有战斗性的文章,以最大的热情和精力,积极倡导、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他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密切联系整个现代文学运动的进程,对鲁迅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评价,其中涉及到革命文学建设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为我国现代文艺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鲁迅虽没有系统的文艺理论著作,但在几次重大的文艺理论论争中所持的立场及散见于论文、杂文、书信中的许多文艺观点,为30年代的文艺批评与文艺理论增添了光辉。在文艺大众化的讨论中,鲁迅始终坚持将接受外来文化与继承民族传统相统一的观点,提出了“拿来主义”的著名思想。鲁迅还认为文艺要健康发展,就必须开展积极的文艺批评,而批评家的职责,不但要“剪除恶草”,还要“浇灌佳花”,反对无原则的“乱捧”和“乱骂”。
        茅盾作为中国现代文艺批评的开拓者之一,积极宣传“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坚持“必须先有批评家,然后有真文学”的立场,并以《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为阵地,展开了系统的文学批评工作。
        以瞿秋白、鲁迅、茅盾为代表的左翼文坛,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同强调“超脱现实”、“永恒人性”的自由主义文艺理论、主张“性灵文学” 的论语派进行了广泛的论战和争辩;对“京派”作家的主张文学与时代和政治保持“距离”,追求人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及“和平静穆”的美学观点进行了批评、反驳。这些论争始终集中在文学的本质属性、文学同政治的关系、文学与生活和时代的关系上,而未能对文学艺术的内部特点与关系问题、美学范畴问题展开探讨,但通过论争、批评和反批评所形成的巨大动力,推进了我国现代文学批评及文学理论的发展。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