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这句诗中的“暑相连”是指什么?

2020-10-28 文化 336阅读

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这句诗中的“暑相连”指的是小暑和大署两个节气。

二、出处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出自现代李秋林《节气歌》。原歌曲为“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 寒霜降,冬雪雪冬 小大寒。”此歌是为便于记忆以名称规律编成,前四句是从每个节气中各取一个字按次序组成的歌诀,是整个节气歌的主体,后四句是二十四个节气的时间规律。

三、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经验积累和智慧结晶,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绚丽瑰宝。

二十四节气依次称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二十四节气均匀分布在一年四季之中,每个季节刚好有六个节气。

扩展资料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先秦的黄河流域,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我们祖先把5天叫1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即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

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又称“日短至”、“短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二十四节气依据的是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反映的是地球的回归运动,寒暑季节的变化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节气 (特定节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节气歌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