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立春、 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劳动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扩展资料
发展沿革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它代表着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而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气候、物候、时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首中国人熟知的“节气歌”,暗含了二十四节气的先后顺序。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古人命名为“黄道”,也称“日道”,将黄道等比例分成24份,之间相隔15° ,就形成了24个节气。24个节气其实就是24个时令点,每月2个。
它是根据天地运行规律来确定四季循环的起点与终点划分出来的,二十四节气的开始日期,与国际通用的公历几乎一致,最多相差一两天,这也正是因为节气和公历一样,都是按照地球一年绕太阳公转一周作为依据。
二十四节气与地球环绕太阳的周期运动有关,其年月日全由太阳视运动决定,与太阴月相无关。但它又与通常的阳历(如公历)不同,后者月长由人为规定而与天象无涉,所以它是有中国特色的阳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二十四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