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一生的经历

2020-04-24 文化 100阅读

孔子的家族祖上曾经是殷商的后裔,原本是宋国的臣民,后来宋国出现内乱,孔子的父亲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名字叫做叔梁纥,在当时的鲁国是出名的勇敢之士,叔梁纥先娶了施姓。

施姓女子为他生下九个女儿,只生下一个儿子,叔梁纥为儿子起名孟皮,但是孟皮先天残疾,他的脚患有疾病。这样一来,残疾的儿子并不适合继嗣,所以叔梁纥一直计划再娶。叔梁纥果真在晚年的时候,续娶了一个女子颜氏,颜氏非常的年轻,叔梁纥老当益壮,两人结婚后生下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孔子。

孔子之所以聪明,人们传说是因为他的母亲,因为他拥有母亲年轻的基因,也拥有父亲成熟的基因。孔子年幼时聪明好学,知识非常的渊博,孔子继承父亲的优点,生的非常的高大,而且不仅诗书礼仪精通,对于骑射音乐也都很有研究。孔子长大后曾经做过仓库管理员,随后凭借出色的能力,在仕途上一路升迁,最后坐到了宰相的位置。

但是当时鲁国君主受到蒙蔽,孔子因此受到打击,之后他选择游历诸国,但是所到之处其思想不被统治者接受。政治上遭受到了失败,使得孔子将精力全部放到了教育事业上。孔子打破了公立教育的垄断性,建立起第一个私利教育学校,使得许多贫穷子弟都受到了教育。

扩展资料: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想称之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

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