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勣,李光弼,郭子仪,李靖。
李勣(594年-669年),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勣,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东明县东南)人。李勣早年跟从李世民平定四方,后来成为唐王朝开疆拓土的主要战将之一,曾破东突厥、高句丽,功勋卓著,与李靖并称,被封为英国公,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李勣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将入相,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为长城。
李光弼(708年-764年),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人,契丹族人。李光弼于唐天宝十五年(756)初,经郭子仪推荐为河东节度副使,参与平定安史之乱。759年,任天下兵马副元帅(太子为天下兵马大元帅)。762年,率军镇压浙东袁晁起义,进封临淮郡王。763年,赐铁券,名藏太庙,绘像凌烟阁。
李光弼是中唐出色的军事家,平息安史之乱的主帅之一,历史上,李光弼名气不如郭子仪大,但是,论战功、论军事才能,李光弼要胜过郭子仪。《新唐书》评李光弼“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而战功推为中兴第一。”(《新唐书·李光弼传》),而《旧唐书·李光弼传》认为,即使是孙武、吴起、韩信、白起等比起李光弼,“或有愧德”,李光弼也是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军事家。
郭子仪(697-781),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汾阳。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757年率军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
763年,仆固怀恩勾结吐蕃、回纥入侵,长安失陷。郭子仪被再度启用,任关内副元帅,再次收复长安。公元765年,吐蕃、回纥再度联兵内侵,郭子仪在泾阳单骑说退回纥,并击溃吐蕃,稳住关中,朝廷赖以为安。
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大唐因有他而获得安宁达20多年,史称“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举国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779年,郭子仪被尊为“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建中二年(781年),郭子仪去世,追赠太师,谥号忠武,配飨唐代宗庙廷。
李靖(571年—649年),字药师,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人,唐朝文武兼备的著名军事家,后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李靖善于用兵,长于谋略,原为隋将,后效力李唐,为唐王朝的建立发展立下赫赫战功,南平萧铣、辅公祏,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军功卓越。
公元760年,唐肃宗把李靖列为历史上十大名将之一,并配享于武成王(姜太公)庙。
同时,李靖写有《李靖六军镜》等多部兵书,大都已经失传,后人编辑了《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在北宋时期列入《武经七书》,是古代兵学的代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