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半岛历史上,涉及到“昌德宫”或者“景福宫”的历史时期以及重大历史事件是?

2020-05-25 综合 171阅读
太祖太宗父子恩怨
景福宫是朝鲜李朝王宫,昌德宫是太宗大王李远芳为太祖李成桂修的豪华高殿,用来囚禁李成桂。
韩国语中有一个四字俗语“咸兴差使”,形容难以完成的危险任务。实际上,这句俗语的语源即是李成桂、李芳远父子的故事。寥寥四字,便将父子俩的恩怨情仇概括无遗。
李成桂是李朝的开国之君,而李芳远在幕后的功绩也不能不提。在威化岛事件中,身在开城的李芳远从容护送家族避难,之后又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刺杀高丽忠臣郑梦周,最后积极参与到劝进活动中。建国之后,为了缓和与明朝的紧张关系,李芳远接受了出使南京的艰巨任务。据载,李芳远路过北平是偶遇燕王朱棣,朱棣见之,即下马握手并亲切交谈。在南京,李芳远对朱元璋的问答应对得体,深受朱元璋的嘉奖。由此可见,李芳远的使行不辱使命,明朝士人对他评价甚高,称之为“朝鲜国世子”。
李芳远为缔造新王朝付出的努力却未得到普遍认可。李成桂即位的第一年,谋臣郑道传、裴克廉等人请议立世子,裴克廉表示:时平立嫡,世乱先功——太平盛世应当严格嫡庶长幼之序,以杜绝旁人的非分野心,非常时期应该权衡轻重缓急,选立雄才大略者为储君。这本来是相当中肯而有见地的说法,然而话音刚落,殿外即传来女人哀怨的哭泣,议论遂告中断。
这个女人是李成桂的爱妃康氏。李成桂与康氏之间有着一段传奇的爱情故事。李成桂仕宦于高丽王朝时,一次从老家前往开城,其间长途跋涉口渴难耐,于是在溪涧找水解渴。李成桂唤来正在溪边洗衣的康氏,康氏以小片杨叶盛水进奉。李成桂接过水,好奇地问:为什么以小叶盛水?康氏答道:将军远道而来,想必异常干渴,饮水太急有害身体,于是以小叶奉上。李成桂对善解人意的康氏一见钟情,虽然家乡已有结发妻子韩氏,但还是将康氏纳为妾侍、宠爱有加。
[u8]
李成桂的原配韩氏育有李芳果、李芳乾、李芳远等数子,而康氏则诞下李芳蕃、李芳硕,其中,在诸子中排行老幺的李芳硕最受李成桂宠爱。然而正如裴克廉所言,功劳卓著的李芳远最应成为世子人选,在这个关键时刻,宫殿外探听的康氏以哭闹的方式打断了议论,使李成桂也开始心猿意马、不知所从。
这已是妇孺康氏智慧的极限,最终撼动李成桂内心的,是深受君主宠信的开国功臣郑道传。新朝既已定鼎,重新瓜分政治版图的角逐随即开始。作为开国的最大功臣,李芳远却被排除在权力中心以外。把持朝政的,正是这位郑道传。
郑道传曾以鲍叔、子房自诩。与师承同门的郑梦周不同,郑道传并非愚忠之人,他只忠诚于自身参与构筑的新政权,将参与政治、出谋划策视为人生的一大乐趣。虽然出身卑微,但是郑道传的政治眼光独到。他许多独具匠心的建言,均受到李成桂的重视。李朝沿用五百余年的政治构想,多半出自郑道传的精心设计。他编撰的法典《经国大典》,则成为李朝的宪法,影响至为深远。甚至连新王朝的新都汉城,也是由郑道传负责监工建造的。
李朝是依靠儒士力量建立的王朝。郑道传将中国的官僚制度移植到朝鲜,他是儒家士大夫的代表人物。郑道传认为,国政应该在开明君主的主导下,由儒家士大夫实施完成。他致力于建立儒学政治理念的集权政治,坚持以文官士大夫为核心统治力量,拒绝向王室宗亲、开国勋臣打开分享权力的大门。同时,有必要对君权作出限制,而扩大士大夫议事会议的权限。
郑道传的理念,在政治制度上表现为以宰相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
朝廷以都评议司,也就是议政府的前身为最高政务机关,其首长为三政丞,即领议政以及左右议政。议政府下属部门为兵、户、刑、礼、吏、工六曹,长官为判书。凡国政公务,均由议政府会议商讨后上呈国王确认,再转送相应的行政部门执行。议政府之外,还有专管军政的最高军事机构义兴三军府。这样的设置分离了政权与军权,避免权力的过分集中产生的弊端。同时,还设置了三司。三司,分别是弘文馆、司宪府和司谏院。这些顾问、监察机构的作用是牵制议政府等机关,防止专权。
中央朝廷的模式也同样适用于地方。在地方行政体制上,全国分为京畿、忠清、庆尚、全罗、黄海、江原、咸镜、平安八道,各道设置观察使,道下辖的府、牧、县、郡则设置府使、牧使、县监、郡守,各自有任职的期限。这些基层的衙门中,也仿照中央六曹设置了六房,以避免地方官的地缘之弊。
郑道传的思考更进一步,他主张君主应该中庸无为,以避免君臣政治冲突而造成的元气耗损。为此,郑道传不断怂恿李成桂册立生性文弱的李芳硕为王储,同时将强悍的李芳远等王子从政坛上彻底隔离。
儿女情长、英雄气短,郑道传的提议最终获得李成桂的认可。不满十岁的小童李芳硕遂成为世子。然而,李芳硕不是嫡长,更非贤能,他的地位在讲究纲常的李朝显然毫无存在的正当理由。郑道传势力赖以生存的靠山,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名分缺失。
册立李芳硕为世子后,郑道传被倚为世子的辅佐人,以世子为后盾,郑道传的势力更趋庞大。为稳定新朝廷的政局,郑道传重点打压李芳远这类野心勃勃的人物,这俨然已成郑道传施政的基点之一。郑道传与李芳远之间存在无法调和的矛盾,双方的冲突由此而起。两人的怨隙酝酿多年,终于在太祖七年(公元1398年)爆发,史称“戊寅靖社”。
李芳远以郑道传破坏长幼之序为由,率领私兵在汉城街头与郑道传短兵相接。李芳远的部队首先闯入王宫景福宫杀害王世子李芳硕,之后蜂拥出宫大肆搜寻郑道传。此时,郑道传正与同僚推杯换盏,丝毫没有觉悟到灭顶之灾即将降临。李芳远一举捕获郑道传,并亲手砍下他的首级——无论是高丽忠臣郑梦周,还是朝鲜谋臣郑道传,这对曾经为各自理想而分道扬镳的师兄弟,最后在李芳远手下殊途同归。
李芳远暴动得手,得益他在军人武将中建立的崇高威望。他一夜之间控制住朝廷局势,迫使李成桂的朝廷承认既成的事实。郑道传与李芳硕被定性为谋反,李芳远反而成为匡扶社稷的功臣。李成桂在李芳远授意下禅让王位予次子(长子已出走)定宗,实权落入李芳远手中。
李成桂被迫退位,定宗的处境实为傀儡,李芳远则继续操控着政局,朝最终夺取王位不断迈进。在此过程中,李芳远的同母兄长李芳乾不甘落后、不惜铤而走险在开城举兵攻击李芳远。不过此人武运不济,旋即兵败被捕、判处流放。至此,大局已定,李芳远才从定宗手中接受了梦寐以求的王位(太宗大王)。
[u9]
李芳远两次举兵(王子之乱) ,摧毁了李成桂和平建国的理想。作为父亲的李成桂,面对骨肉相残的局面心如刀割,事后即选择逃避现实、出走王宫。太上王出走是轰动一时的消息,此后的李成桂行踪缥缈,徘徊于寺院与故乡咸兴之间。李芳远派出的问安使者络绎于道,“咸兴差使”的故事从此脍炙人口。
有一位使者是李成桂的旧部属,他宣称即将远游他乡,因而得以被破例面见太上王。使者眼看太上王近在眼前,又开始了老生常谈的劝谏,请求李成桂回归都城。李成桂闻言勃然大怒,准备杀害这位昔日的部下。使者申辩说:“鄙人所言全是出于对主上忠悃之心。否则,本人誓愿子孙三代皆为盲人。”结果,使者得以全身而退,可是他的子孙三代均成盲人。
另一位使者接踵而至,他带着子母两匹马随行。使者来到李成桂门前一棵树下,将子马拴在树下,自己领着母马继续前行。母马与子马依依不舍、嘶鸣不已的情景,恰好被李成桂目睹。即便如此,使者的苦心还是无法感动李成桂,他最后被李成桂的部下追杀而死。
李芳远至此无计可施,只好求助于父亲的挚友无学和尚。李成桂与无学的交情深厚,无学的努力终于使李成桂同意还驾京城。李芳远闻讯喜不自胜,特意以盛典亲迎。临行之际,李芳远身边的谋士特意提醒道:“殿下不宜接近太上王。”结果,李芳远前来朝拜之时,李成桂居然朝李芳远放箭,箭射中木梁,箭簇入木三分。李芳远为父亲的险恶用心声泪俱下,而李成桂则抛下装有玉玺的匣子,大声呵斥之后扬长而去。
自咸兴还驾之后,李成桂终日想法设法加害李芳远。他在一次酒宴中收藏钝器于袖内,企图袭击上前敬酒的李芳远。一计不成,李成桂又暗中准备弓矢,以便在李芳远前来请安时将其射杀。最后,弓弦居然被老鼠咬断。李芳远目睹父子对立的情景,内心中心灰意冷的感觉油然而生。他特意在汉城修筑了豪华的昌德宫,以此作为幽禁父亲的监狱。李成桂从此如同囚徒,在李芳远的无情威逼之下,渡过最后的悲惨晚年。[u10]
公元1408年,李成桂溘然长逝,父子的斗争到此终于画上句号。对于父亲的辞世,李芳远纵然悲痛,然而似乎不曾为他以往的作为感觉悔恨。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