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出自老子所著《道德经》第八章,原文为: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水滋养万物,不论是植物、动物还是人,都需要水。如果人不喝水,几天就会死亡,而不吃食物则可以坚持二十多天,说明了水对于人的重要性。当然,如果没有水,也不会有食物。
水滋养了一切生物,却不居功,不矜劳,不自夸。人能吃到食物,都说是农夫的功劳,却想不到水的作用。
《道德经》第二章说: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水正符合圣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美德,滋养万物却不占有,不自恃有功。
处众人之所恶:
有句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一般人总想爬得越高越好,而水却总是处在低处,这是一般人所厌恶的地方。
然而《道德经》第七十六章说: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老子认为,不要总是高高在上,争权夺利,因为你太过顽固坚强就会走向灭亡,因此要柔弱、不争、处下。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还说到老子的“三宝”: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不敢为天下先,就是处下不争。
另一本道家典籍《淮南子》说:
土处下不争高,故安而不危 ;水下流,不争先,故疾而不迟。
安处于低下的位置不争高势,就能平安而无危险。综上所述,流水具备功成而弗居、柔弱处下的美德,近乎道(几于道)。所以老子说:“上善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