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技术革命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2020-10-28 财经 184阅读

(一)科学与技术、工业生产紧密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生最突出的特点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许多发明成果都是这些能工巧匠的实践经验的结晶。如,飞梭的发明者凯伊是机械师,水利纺纱机是木匠海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者哈格里斯夫原是织工;同样也是织工的克伦普顿也发明了骡机;就连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最重要的技术成就蒸汽机,也是当过钟表匠和大学仪器修理工的瓦特发明的;还有发明轮船的宝石工人冒尔顿,发明了焦炭炼钢法的工厂主达比父子等等。由此可见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能工巧匠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成为新技术的带头人,他们的革新主要依靠多年来的实践经验,但是对于科学理论的研究并没有多少,科学与技术还没有真正的结合起来。然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当中,几乎所有的工业部门都受到科学发明的影响。没有物理学、生物学、热学、化学等方面理论的发现,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不会有如此巨大的成就的。
科学理论的发展推动了技术的发展,技术的发展又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因此这一时期它们之间的作用顺序是科学、技术、生产依次推进发展的关系。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多数发明与技术进步已经不是主要依靠能工巧匠的实践经验了,而是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科学与技术的很好的结合,也导致了技术成果应用到生产实践的时间也大大的减短。例如,由于电的广泛应用中,从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先想到19世纪80年代一系列电学应用技术的出现,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于生产的时间比第一次工业革命、缩短了一半。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对科学理论研究的重视程度也大大的提升。以美国为例,从19世纪60、70年代起,先后建立了农业局、科学院等研究机构。1872年爱迪生建立的第一个工业试验室。到了1913年美国著名的工业试验室已经发展到了65个,并且还从大学吸收了近万名科学家和工程师专门从事科研工作。
(二)多个资本主义国家同步进行,相互促进,而且有的是交叉进行,因此发展更迅速,扩张范围更广
与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以英国为中心不同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多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同时进行的。英国人、美国人、德国人、法国人、等都在不同的领域有着发明和创造。英国人贝塞麦、托马斯等发明的炼钢技术曾经引领欧洲多时。但在内燃机、发电机、电动机、汽车、的制造和改进当中,德国人的功劳是最大的。美国人发明了他们引以自豪的电灯、电话、T型汽车、电影、收音机等。法国人也发明了人造纤维、橡胶轮胎等。这些只是各个国家最具代表性的技术成果,其实还有很多的发明和技术的进步是无法一一列举清楚的。
很明显,这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英国几乎垄断了所有的重要的新机器发明和新生产方法的出现不同,各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不同的领域都有自己的贡献。而且它们相互促进,在一方获得重大的突破性的成果后,很快被其他的国家所吸收。各国也争取自己能够获得某一方面的领先技术,这样各方你追我赶,加快了技术的改进与更新。特别是英、美、德、法四国,到1900年四国的工业产量已占全世界工业产值的72%。
19世纪70年代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除英国、美国北部和法国已经完成和接近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外,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或正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高潮期,如美国的南部、德国、和俄国;或刚刚起步,如亚洲的日本、中国、印度等国。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在还没有实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情况之下,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开始了。对于这些国家来说不管是哪次工业革命中的出现的先进技术成果,都是十分渴求的 ,都会对他们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好处。
这样大多数的国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财力选择购买这些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同时吸收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因此,发展显得更加迅速。有些国家还呈现出了跳跃式的发展,直接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生产力水平过渡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水平。这方面的代表是德国和日本。刚刚独立的德国正好赶上了两次工业革命,充分的吸收了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到19世纪末一跃成为欧洲最具实力的列强之一。亚洲的日本在明治维新的推动下,学习并掌握了两次工业的革命的先进的成果,克服了国土面积狭小、资源短缺的特点,一跃成为亚洲的霸主,并在20世纪初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沙俄帝国。
此外,第二次工业革命不但在欧洲这个中心出现了遍地开花的局面,不再是英国的一枝独秀,而且在北美也形成了一个中心,这样地域上的分布也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条件。再加上第二次工业革命本身的先进的交通工具的诞生与通讯技术的兴起,大大促进了信息的流通,其他先进的技术也很快的传遍了世界各地,加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扩展。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集中发生在重工业领域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