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一章“故”字源于哪里?

2020-05-18 文化 102阅读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西游归隐时,在秦国函谷关留下的文稿,距今有近2500年的历史。由于历史过于悠久,在流传过程中,出现抄错、意改等现象在所难免,因此形成众多的版本。据统计,清代以前,《道德经》版本有103种之多。迄今为止,校订本共三千多种。
现存最早的版本,是一九九三年在湖北荆门郭店村战国楚墓发现的郭店楚墓竹简版《老子》抄本,其次是一九七三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再次是2009年初由北京大学收藏的汉简本,是汉武帝(前140-前87年在位)时期的抄本。历史上流传最广的是三国曹魏王弼注《道德经注》和河上公《道德经注》,所谓通行本一般是以王弼《道德经注》为底本。目前学术界较受重视的是王弼本和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甲、乙本。如陈鼓应先生的《老子今注今译》即以王弼《道德经注》为底本,并参照简本和帛本进行修订。帛本《道德经》早王弼本400余年,近年来较受学者推崇。我们读古文的依据,是越老的版本,越接近真实的原貌。
您说的第一章“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这个“故”字,在帛书本、河上公本、王弼本都是有的,表示“因而”,是承接上面几句话。因此,我的判断是原文有“故”,所有没有“故”字的,都是由于某种原因(例如疏忽)溜掉了。只不过,“常”字原来是“恒”字,因为避讳汉文帝刘恒的名讳,改为了“常”字。本句的句读,也分两种,一种是”故常无,以观其妙“,可以理解为”常从‘无’的角度,来观照道的奥妙“;另一种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可以理解为”因此,摒除任何杂念(也就是所有先入为主的理念,已完全超脱客观的心态),来观照大道的奥妙。“。这两种句读的含义,都不影响对《道德经》的理解,因为老子的哲学,就是绝对纯粹的客观主义,以完全超脱冷静的态度,来参悟自然之道。
您认为如何?欢迎关注我的百度百家号“经史原道”,里面有《道德经》各章的详尽解释。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