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酷底层物语》真的反映了底层吗

2020-09-21 科技 62阅读
本文作者通过特定材料的拼贴,为我们渲染了一个个“残酷而荒诞的场景”,以期引起人们对农村生活的关注。在文章中,作者用极大的篇幅描绘了“快手”这一平台上自虐、博眼球、教育漏洞及其带来的“野蛮”精神等内容,似乎确实地展现出了一副与我们想象中不同的、原始而野蛮的农村图景。相信很多人在看过这些“惨况”之后都会不禁反思:我们对农村关注得实在太少了,是否是时候应该去了解并改变这样真实而丑陋的农村了?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别急,我们一条条说,首先是选材。
当我打开“快手”,我看到的不是满眼的“猎奇、怪诞”,而更多的是一群展现和分享自己日常生活的人,一群骄傲于自己画技舞技歌技的人,他们并没有所谓的“自虐倾向”,但也拥有着大批粉丝,这似乎很奇怪——为什么不自虐的视频还有那么多人看呢?“快手”用户难道不都像作者所说对这些东西趋之若鹜吗?但这似乎也很容易理解,就拿微博为例,抛开整体的氛围而论,微博上转发成千上万的内容,既有抖机灵挖槽点的,也有呼吁抵制日货的,更不会缺了干货评论或是理论明晰。很容易理解的是,任何社交平台上的用户需求都是千奇百怪的,因此几乎不可能存在一个社交平台上全体用户都趋近于同质化的现象。那么作者的选材,自然就需要有所选择,而我们看到的内容证明了,他选择了用他认为“原始、粗鄙、野蛮”的材料来证明他的观点。
这种选材方式背后的逻辑在我看来是存在很大问题的,由此也就延伸出了第二个问题:究竟是怎样的一种逻辑呢?在这里,我想谈一下最让我感到愤怒的对儿童和农村“社会”的叙述。需要提前指明的是,我关于农村和城市的二元对立论述是基于原文作者的用词,只是为了行文流畅。
在谈论儿童的段落中有一段话是这样的:“相信每一个看过的人,都会对这里面小孩子的不正常早熟和粗鄙感到不适。这些小孩子怎么是这个样子的呢?这些孩子的父母都干嘛去了?”这里所谓的“不正常早熟”指的是“东北小胖”、“少年鼓王”、“少女母亲”等群体,他们背离了作者对于“儿童”这一群体的想象,或者更准确一点说,是作者认为社会应该具有的对于儿童成长过程的共识。
那么成长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在光洁明亮的产房里面出生,三岁幼儿园,七岁上小学,十五岁开始早恋,十八岁高考,大学生活充斥着游戏社团实**兼职,以及酌情的堕胎劈腿私定终身,大学毕业顶着一个大学文凭领起了工资,有一些自己的小爱好,虽然可能一事无成但是却至少得做到热爱科学,保持卫生,这样才算正常吗?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