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上海举办的第六届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上,不少企业展示的各类型医疗服务机器人和高端医疗影像分析工具让人眼前一亮。这预示着人工智能(AI)技术跨入医疗健康领域的脚步正越来越快。
传统的人力难以快速准确完成诊断影像、影像引导治疗、健康信息化、家庭护理等医疗保健需求,这一缺口加速了病患、资料、技术在健康医疗领域应用的互联性,从而使得改善医疗流程、提供无缝看护与提高效率成为人工智能跨入医疗领域的风口。
助推这一AI医疗的动力是市场需求。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医疗保健是全球最大服务项目。而中国将成为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近2.41亿人,占总人口17.3%,预计2025年60岁以上人口将达3亿人,成为超老年型国家。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需求推动了人工智能与医疗行业的结合。
当然,AI之所以被看好,是因为它的确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从患者角度来说,智能化可实现更准确、更快速的诊断与个人化疗程。通过AI技术的早期发现和诊断,有助于医疗资源及早介入,进行有效预防,并降低生病几率和住院率。
对于医疗系统来说,AI技术可以应用于早期潜在流行病发现、追踪病例,有利于数据资料诊断和虚拟药物的发展。透过AI与医疗大数据核心技术,建设互联网医疗资料平台,可以作为研发出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的基础。
AI技术的优势在于将大量资料转化为可分析数据,协助医生、医护人员、病患、消费者,以更低成本实现更理想的健康防护,尤其数据资料的积累可支持诊断系统,并以患者个人病史为参考标准,任何小变化都可能是需要进一步调查和治疗的健康预警。
而问题也正是在此。由于需要长期大量搜集患者的个人隐私和敏感资料,这让患者在面对医疗人工智能之时产生极大的担忧和怀疑,甚至是抵抗,这也成为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推广的一大阻碍。
这个问题包含两个关键点:数据收集与患者心理。在AI医疗下,有效数据的收集不是在“发病”才进行,医疗要进一步到预防医学与精准医学的范畴上,人在“健康”的情况下就需要不断地累积数据。换之,人要允许记录人行为的装置,在个人身体健康的状态下不断地记录资料与传递——这与过往生病就医的概念完全不同。以往为了达到治愈病情的目的,患者会愿意牺牲一些隐私。但这个概念怎么在多数时间身体是健康的情况下进行,患者,更准确地说是每个人,要如何进行心理调适,将是AI医疗推广突破的重要障碍。
古话说,医者父母心。医生不仅是医病也是医心。特别是高龄患者,需要的是人的陪伴与关心。AI医疗领域提供了诊断病情更好的工具,但是,要给患者提供更好的就诊体验,医患双方或许都需要进行心情上的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