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对象是青少年,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预备队,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他们一生的为人之本,做事之道,而且还关系到我们民族兴衰成败。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还是一个实践问题,应当引起社会的重视,特别是中学政治教育战线上园丁们的重视。
[关键词]中学生政治教学爱国主义
多年来,爱国主义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永恒不变的主题。我国高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程目前主要是通过必修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来进行的。它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发大学生的爱国行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专家学者关注的重点。但是,高等院校教学资源丰富,爱国主义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本,还应注重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完善,使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得到长足发展。
1、要通俗形象地讲清爱国主义的含义与内容。
小学、初中学生年龄小,对事物的认识还是感性认识。教学中,如果教师对抽象的概念一味地照本宣科,学生会乏味和厌学。只有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将枯燥内容生动化,将高深道理浅显化,将精彩情节形象化,才有利于学生掌握。具体做法是要从讲述古今英雄报效祖国,甚至捐躯的壮烈历史故事入手,使之产生同感共鸣。如讲述“两弹”之勋邓稼先怀看满腔爱国热情,冲破帝国主义重重阻挠于1950年四国,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议,在身患晚期癌症的情况下,仍然坚持祖国核弹的研制工作,为祖国国防事业立下了卓越不朽的功勋的业迹。这既可使学生从身心上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又能使学生产生感性认识,即如列宁所说:“爱国主义就是千万年来固定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再从理论上分析其含义,使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理解到爱国感情表现为对祖国壮丽山河、灿烂文化、悠久历史和一切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热爱,对祖国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关心。“知之深、爱之切”,从而能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还可组织学生召开“寻伟人足迹,学爱国精神”的主题班会和“爱国、立志、成才”演讲比赛会等,讲英雄故事,找自身差距,以“知”导“行”,达到明白做人道理的教育目的。
2、要运用历史和现实的典型事例,帮助学生提高对祖国的认识。
①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教育,奠定爱国思想基矗即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地理、历史书籍,对学生进行国史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凝聚力;引导学生重温中国近代史,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我国国情。如组织学生参观抗日战争遗址、抗战展览馆,观看《南京大屠杀》等影片、请见证人作报告等,使学生真正懂得祖国的生存和发展是个人生存发展的基础,真正理解“国破则家亡,国兴则家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
②寓教于乡土教材之中,使学生的爱乡之情升华为爱国之情。乡土教材对学生说能耳闻目睹,有具体感受,易于理解,应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和地理状况,了解家乡的特产及名胜古迹,知道家乡今昔变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以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历史信息源源不绝。一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体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原动力。
无论是在和平统—时期,还是在战争离乱的年代,各民族间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联系与交往始终没有中断,而且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断融合的趋势。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生生不息,具有伟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在现阶段,我国的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事业和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同时,一部中国古代文化史,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先民们的智慧和自强不息的勇气。我们祖先创造的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自信、自豪爱国主义情感的源泉。
中国古代文化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经过千百年的积淀、继承和发展,使中国古代文化在各个领域都有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古代传统科技领域,如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长时间的保持着一系列“世界之最”:早在商周时期就留下世界最早的彗星观测记录;春秋战国时期发明的铸铁柔化技术比欧洲早两千年以上,东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则更是中华民族对全人类做出的贡献。
4、以近代中国的爱国传统和革命传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步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负着沉重的经济负担和民族耻辱。危机感和紧迫感使近代贤达产生强烈的忧患意识而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先后经历了由“日本式”的改良立宪道路到“美国式”的革命共和道路再到“俄国式”的城市夺权道路的选择,但都遭到失败;最后中国共产党坚持走“自己的路”,最终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功。在这一曲折探索过程中,涌现了许许多多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者。通过学习中国近代史,再现英雄人物的高贵品质,以增强学生为祖国建设而刻苦学习的历史责任感。
5、与其他学科协调,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效应
从思想政治课是爱国主义教育主渠道这一角度而言,初中其他各学科的教学,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涓涓细流,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政治课教学要和历史、地理、语文等各学科相协调,突出国情教育。
在时空方面,从历史学科去了解中国古代悠久而灿烂的历史以及近代中国由于科技落后备受西方列强欺凌的屈辱史等。通过历史课教学,使学生们懂得,要使祖国富强,就需要有献身精神。作为学生,就要热爱劳动、勤奋学习、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勇于同不良风气作斗争,这也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
在空间方面,从地理学科去了解山川秀丽、物产丰富、地域辽阔、人文景观等。初中地理课教学能激发学生“江山如此多娇”的思想感情。另外,体育课和课外活动(如升旗、开会、游戏)也是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与各科教学相互渗透、相互配合,使爱国主义教育成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6、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创设爱国主义教育的情境
多媒体集声音、文字、图像、影像于一体,能创设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最佳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信息量大,而且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静
为动,多媒体的交互性特征也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
例如,在讲授初一政治“我们伟大祖国”时,笔者从美感教育的感性认识角度来设计这一节课。伴随着柔美、悠扬的旋律,一幅幅画面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随着录像片的播放,同学们陶醉于我们伟大祖国美丽的大自然风光中,爱国主义情感激荡胸襟,美的情致油然而生。
通过现代电教手段在政治课教学中渗透美感教育,让同学们在美的情境中净化纯真的心灵,在美的氛围里升华质朴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通过电教手段展现鲜明形象,营造审美意境,一方面使学生深入地掌握课本知识,增强德育功能;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审美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增强他们美感领悟能力。在这德育、美育双向交汇过程中,现代化的电教手段起着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中介作用。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长期任务。利用中学政治课的特有形式和教材的特点对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人类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觉悟、情感和意念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中经过一定时间培养和体验,训练和熏陶逐渐形成的。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教师必须打破旧的模式,寻求适应新形势下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思路。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教学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去感受去体验爱国主义教育。中学生个性单纯活泼,容易接受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只要我们充分掌握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形象地把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于教学之中,就能取得好的效果。同时我们还要立足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未来。中学是青少年所受的基础教育,而基础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未来,因此,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要确保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当代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艰苦细致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努力,同时也离不开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教师给予他们爱国主义教育的引导,还要让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实践中真切感受爱国主义,激发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感,把自己培养成一个真正拥有爱国主义情怀的当代中学生。知识、新技术,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更新学习知识的方法与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