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2年(洪武25年),明太祖为方便贡使往来,赐闽中舟工36姓。这些移民到达琉球后,在那霸港附近的浮岛上建立了那霸唐营(后称久米村),并定居于此。
这些来自明朝的移民到达琉球后,在那霸港附近的浮岛上建立了久米村,并定居于此。闽人三十六姓多为航海家、学者或其他拥有一技之长的人,他们的后裔世代负责航海、造船、外交文书的编写、翻译、对华贸易等事务,因此在琉球社会中地位较高。从闽人三十六姓迁居琉球,到琉球被日本兼并的五百年期间,闽人三十六姓的后裔多出任琉球王府的外交官,琉球进贡使团的正议大夫、中议大夫多为闽人三十六姓后裔担任。
由于闽人三十六姓的后裔居住在久米村,故而被称作“久米士族”。他们穿汉服并有倾明的政治倾向。清兵入关之后,他们拒绝剃发易服。但在向象贤改革中,琉球王府为了维持对清朝朝贡的需要,下令闽人三十六姓后裔于1650年集体改穿琉装。
久米士族也一直按照儒家的丧葬节举行葬礼。在向象贤改革中,久米士族废除传统的土葬和儒家葬礼,改用琉球式的风葬和佛教葬礼。此后琉球王府的政策一直在土葬和风葬中摇摆,直到1726年最终确定了久米士族遵循土葬和儒家葬礼规定。
久米士族与首里士族、那霸士族、泊士族共同为琉球的四大士族集团势力。但琉球王府的权力核心多被首里士族垄断,久米士族出身的三司官只有郑迵、蔡温二人。而久米士族则长期垄断四个官生的名额,直到1802年为止。
由于闽人三十六姓后裔精通汉语,故而他们将中国的许多先进科技带入琉球。冲绳学学者伊波普猷、真境名安兴于1916年出版的《琉球五伟人》一书中,列举出了为琉球历史做出巨大贡献的五位历史人物麻平衡、向象贤、蔡温、程顺则、向有恒,其中,蔡温、程顺则两人是闽人三十六姓的后裔。
闽人三十六姓多为航海家、学者或其他拥有一技之长的人,他们在琉球负责航海、造船、外交文书的编写、翻译、对华贸易等事务,在琉球社会中地位较高。“闽人三十六姓”受到琉球王国的重视优待。他们来到琉球国后,得到上至王府和下到民间的极大尊重,成为琉球王国里一支享有特殊待遇的族群,大多被委以重任,参与国家重要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并世代享有高官厚禄,甚至官拜相国,成为琉球国中影响至大的名门望族闽人集中居住的地方叫“唐营”唐人聚居区,后来叫“久米”。久米村有两个大庙,一个大庙是孔子庙,一个大庙是天后、关帝庙。孔子庙很大,叫“堂三楹”,中间奉孔子,两边奉他的两个属下,分别拿着《易》、《书》、《诗》、《春秋》。天后、关帝庙也是三楹格局,中间天后,西面关羽,天后就是天妃。 依照琉球官制,居住在王都首里的尚、向等王族七大姓,世代为王室婚姻,法司、紫金大夫类等级的官员,均不出七姓。 从闽人三十六姓迁居琉球,到琉球被日本兼并的500年期间,闽人三十六姓的后裔多出任琉球王府的要职,三司官辈出。
琉球群岛于我国明代初年,曾建立中山国,归附于明朝,成为一个藩属国。明太祖为了便于琉球的朝贡和彼此的贸易往来,便赐给这个小国许多艘大海船,并派遣了同船而去的船工、水手。“闽人三十八姓善操舟者,令往来朝贡。” 这些姓氏即:刘、张、朱、梁、郑、金、蔡、毛、陈、林、曾、高、吴、李、阮、沈、魏、田、王、马、钱、翁、穆、韩、宗、昆、赵、尹、查、伍、黄、周、向、武、吉、英、陶、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