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甘肃省华亭县中考作文

2023-05-06 综合 43阅读
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猛启敦煌莫高窟翩翩飞天,几度踏梦而来;嘉峪雄关狼烟虽已散去,依然令人神往不已;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流光溢彩、如梦如幻,奏响了华夏文化壮美的序曲。这里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这里是世界文明的重要交汇地,这里是红色文化的重要奠基地,这里是现代文化的重要创造地。这里,就是甘肃。 2013年1月,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获得国务院批复,建设美好新甘肃的宏伟蓝图正式确立。7月19日,“走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中央媒体采访”活动在甘肃兰州启动。记者随采访团深入这片文化沃土,共同探寻这里数千年文明发展的座座丰碑,共同见证这里文化发展厚积薄发的勃勃生机,共同展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美丽蓝图。 提及甘肃,你会想到什么?是上古神话中的人文始祖伏羲,还是丝绸之路上的厚重敦煌,亦或是豪情万丈的边塞诗歌?当然,你也会想到这个西部省份经济稍显落后,人民善良而朴实。历史上的甘肃为人们留下了太多文化宝藏。今年1月21日,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正式获国务院批复,这个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的西部大省,迎来了它因文化而崛起的难得机遇。 7月19日,参加“走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中央媒体采访”活动的18名记者在兰州采访了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连辑,在他的介绍中,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蓝图和建设步骤逐步清晰。 “截至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中,以文化建设为内容的国家级战略平台只有甘肃的华夏文明传承创新棚知纯区。”连辑说。在推动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甘肃依托悠久厚重、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人文资源,赢得了全新的发展机会,这对经济欠发达、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甘肃来说,无疑是一剂全新、强劲的发展良药。 据连辑介绍,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工作布局简称“1313工程”,即围绕“一带”,建设“三区”,打造“十三板块”。在45.44万平方公里的狭长的甘肃地域内,沿着丝绸之路,可以看到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三区”覆盖了甘肃的东、中、西部,而具体13个细化的板块基本覆盖了文化发展的各个方面,甘肃全省的文化资源在这样一个大的规划中将被完全利用起来。 获批复至今,甘肃省委、省政府已经基本完成了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顶层设计。3月29日,甘肃省政府召开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工作会议,研究出台了《关于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实施意见》以及13个板块的分方案,开始对甘肃文化资源进行首次最详细的全面普查,并对文化资源进行分类、定级以及价值评估,避免后续开发的盲目和无序。 “文化建设不能完全依靠公务员,所以我们启动了文化智库建设。”连辑说,甘肃正在广邀知名学者和专家,分别从13个板块进行调查研究,搭建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的专业学术平台。此外,甘肃现有的100多家大型民营文化企业将进入政府搭建的“绿色通道”,由政府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据连辑透露,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已与多家大型企业和金融机构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 甘肃2013年上半年文化产业投资合同金额已达1290亿元。”连辑说,这个数字在2012年是600亿元,2011年以前甘肃甚至没有专门针对文化进行的投资。这一切不仅归因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归功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系统提出,从而让投资者有了足够的信心。 据了解,目前,甘肃文化产业投资额在100亿元以上的项目就有5个。2012年,甘肃全省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78.17亿元,占全省GDP的1.4%,而按照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甘肃文化产业增加值将占全省GDP的3%以上。 不仅仅是文化产业,甘肃的文化事业也将和文化产业一起,借助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相关要求,2012年至2015年,编制出台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总体规划,启动实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重点项目,到2015年,重点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更好保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基本建立。 据连辑介绍,在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上,甘肃目前重点发展链咐的区域有敦煌、兰州和天水。作为中华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和希腊文明四大文明交汇地的敦煌,以其精美的佛教艺术和自然景观以及“敦煌学”的全球流行,成为当之无愧的发展重点。兰州凭借日益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天水依靠伏羲文化等也赢得了许多关注。 提及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节奏,连辑说:“在顶层设计和谋篇布局之后,我们要把具体任务从省委、省政府交到社会各界和基层办事部门手中,让他们承接信息、承接责任,参与建设。”从重点到全面、从顶层到基层,甘肃正在以实际行动探索一条经济欠发达但文化资源富集地区实现科学发展的路子。 “我们要敞开门户进行交流,用全国的力量甚至世界的力量来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连辑颇有底气地说。历史上,甘肃曾是各国文化、我国各民族文化交汇融合的重要地点,这里西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向西直到中亚内陆各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将这条古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文化连结方式串联起来。“国与国之间的政治交往和经济交往常常不能达到文化交流的深度。”连辑说,未来,我国与中亚各国的文化交流能够借助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达到一个新高度。 同时,“甘肃文化”的概念也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不断清晰。连辑对“甘肃文化”进行了阐释:甘肃文化即敦煌文化和西部文化的融合。敦煌文化体现出开放、包容和国际化,是一种精神文化;西部文化即开拓进取、不畏艰险的英雄主义文化,是一种行为文化。如何实现甘肃文化的更好表达?连辑说:“我们不仅要讲甘肃话、讲普通话,还要讲外语。” 但是,脆弱的生态环境、目前较为落后的配套硬件设施,依然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和发展时需要直面的问题。连辑说,未来的发展尤其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将遵循“环境容量有限原则”设定游客容量和文物展陈方式,并启动建设创新区的“云服务平台”,即网上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未来,高科技的展示方式将极大满足观众需要,从而实现游客分流,避免对文物古迹和脆弱自然环境的破坏。而在配套硬件设施建设方面,甘肃也会按照计划逐步改善。文化给了甘肃重新崛起的机会。希望随着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包括甘肃在内的整个西北地区能够实现经济发展的转型,重现历史上的辉煌!第二篇陇西有2000多年的悠久筑城史。早在公元前384年,陇西地方就建立了县一级行政组织——道。其故城在今陇西文峰镇渭河北岸, 原三台王家新庄以东的二级台地上, 这是史书有记录的最早的陇西古城肇始之地。   历史上陇西古城因其建置沿革的变化几易其址。今天的陇西城坐东北朝西南,南北两山遥相对峙,西河、南河、渭河三水环绕城郭,是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上柱越公汪达镇守陇右,当时陇右道(驻地就是现在的陇西),将县城从东面迁移5000米,筑于今天县址。所以民间还有俗语:“先有汪家人,后有巩昌城。”   乾隆版《陇西县志》记载: “明太祖洪武二十年 (1379年)指挥刘显重修, 周九里一百二十步,高四丈一尺,壕深三丈七尺,阔三丈,门四:东曰永安、南曰武安、西曰静安、北曰清安。月城门四: 东曰迎晖、南曰来熏、西曰柔远、北曰镇朔。   1938年,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考察西北教育时在陇西日记中写道:“四月二十五日……下午重上仁寿山,观大殿及诸庙……太白故里碑……此间城墙及鼓楼等建筑高伟,颇有省会气魄……” 甘肃省委、省政府提出,把陇西建设成为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上“西承兰州,东接天水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定西市委、市政府提出将陇西打造成陇中区域经济中心,1949年以前,陇西城区西大街,中山街(今万寿街)、东大街、县门街、新街、元坊街(今腰门街),仓门街等主要街道,最宽不过5米,全为土路面。1950年后,城区道路建设逐步加快。到1958年,陆续拆迁威远楼周围民宅,扩建广场1400平方米。1962年拆除南门,1970年拆除南大街两侧民房,加宽路面8米,双侧增设了2.5米宽的人行道。在省地驻陇单位的支援下,加之各机关单位的义务劳动,经过3年,将南大街、万寿街、威远楼广场、解放路、县门街铺设成为油路。1973年后,将西大街、景家桥、自由路、新街、仓门街、东大街、劳动巷等修成沥青路面。1979年沿石头巷起,截弯取直拓宽北大街、南大街(拓宽至24米)和交通路,改造成沥青路。1983年,沿东、西城修筑东、西城路。到1995年底,威远楼广场拓宽达12000平方米,并在东大街入口两侧修筑花坛两处,供人们休闲。到2003年,城市建设经多渠道筹资,先后开通整修拓宽县门街、东城路、西大街、红旗路、西城路、北城路(东、西段)、东大街、药圣街、药都路、人民路、长安路等城市道路,道路的结构增加了水泥混凝土等形式。   人民广场火车站广场的新建,和积极的绿化政策提升城市形象,城关和文峰的联动发展势态良好,中等城市规模初具,凭借优越的区位优势陇西逐渐成为陇中地区的中心城市。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