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需要在信息化社会这片沃土中孕育成长,而信息化社会需要思维导图实现内涵式发展。但如果您只研究思维导图的绘制,在信息技术中的作用就太窄了,应该深入到更高层面的思维可视化研究,因为思维导图只是思维可视化的其中一种技术方法。摘一段华东师范大学思维可视化研究中心的刘濯源主任于2014年12月第24期的现代阅读《教育与出版》杂志的文章,供您研读:从“时空突破”到“脑内革命”——如何运用思维可视化技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式发展助您理解思维可视化在教育信息化中的作用,及二者的联系。一、教育信息化需要思维可视化实现内涵式发展宏观上讲,当下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态势是迅猛的:电子书包、智慧校园、教育云平台、翻转课堂、慕课等基于教育信息技术的教育产品及教学模式一波一波地涌现出来,而且一波更胜一波。而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的“围墙”逐渐被拆掉,教与学都不必再受规定的场所及规定的时间所限制,我把这种突破称之为“时空突破”。而由“时空突破”所引发的连锁反应是巨大的:不受空间的限制,一堂课所能供给的“学生”便不再是一间教室里的几十人,而是世界各地的几千人,几万人,甚至是十几万人!不受时间的限制,学生的学习时间就可以从“刚性安排”变为“弹性安排”,学习自主性更大!尤其是慕课的发展更是对传统教育形态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慕课,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即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与传统课程相比,具有大规模、开放性、教学内容碎片化、学习自主性强、内容可选择及可评价性强等特点,被媒体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然而,教育毕竟是教育,信息技术只是教育发展可以运用的手段而非教育发展的本质!即便是声势浩大的慕课,也有它发展的瓶颈:学生注册规模巨大(课程的平均注册人数一般在3至5万,最高可达16万),但课程完成率却不高(超过90%的注册者并没完成他们所注册的课程)。为什么?影响因素可能很多,但学习体验较差应该是相当重要的因素之一。学习体验较差又有两个比较重要的因素:第一,缺乏面对面的交流。第二,课程内容主要为陈述性知识,缺乏思维含量。“思维含量”是思维可视化教学体系核心概念之一,也是评价课程品质的最重要指标。就当下的课程而言,无论是“黑板加粉笔式”的传统课程还是被信息化了的传统课程都还是以知识传播为主要目的及主要内容,当然也包括MOOC平台上的大多数课程,尽管它们由世界顶尖级名校提供,但仍然属于“知识型课程”而非“思维型课程”,都在灌输知识而非发展思维!因此,我们得出这样一个观点:如果不能提升课程的思维含量,无论信息技术发展到何种程度,它所改变的只是教与学的方式而非本质。能够改变教学本质的是思维可视化,它将引发的是一场“脑内革命”!如果说以慕课为代表的网络学习资源拆掉的是学校的“围墙”,那么思维可视化突破的则是大脑的藩篱——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大脑之间所传递的不再是现成的知识而是“思维流”,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维共振与思想争鸣。基于思维可视化教学理念及技术制作的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不再是传播知识,而是借助知识加工及知识体系的建构发展学习者的思维能力,知识背后的思维结构以及解决问题的路径、方法及策略才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因此,教育信息化要真正走进教与学的本质,必然要融合思维可视化教学的理念及方法,才能完成从“时空突破”到“脑内革命”的巨变,实现内涵式发展。二、思维可视化需要在教育信息化这片沃土中孕育成长思维可视化是一枚“颠覆性的种子”,但要想长成根深叶茂的大树,甚至是一片森林,就一定要主动投入教育信息化这片沃土的怀抱,在其中孕育。其原因有二:第一,思维可视化是一个新概念,参与此项研究的人还非常少,社会关注度还远远不够,与教育信息化相比,连“星星之火”还都算不上。因此只有与教育信息化进行整合,才能获得关注,吸引人参与。第二,思维可视化的实现必须要借助多项信息技术的支持,如图示绘制软件(XMind、Imindmap、mindmanager、Freemind等),多媒体及智能终端,网络平台等。三、思维可视化与教育信息化融合,将创造教育新图景教育信息化使教育具备了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协作性,突破了时空限制,拆掉了学校的“围墙”,为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及“知识全球化运动”提供了有力手段。思维可视化则将教学关注点从“知识”调整到“思维”,教师为思维而教,学生为思维而学,而且将本不可见的思维路径及思考策略呈现在眼前,让我们看见思考的力量!两者融合,在线教育所提供的课程不再只是传播知识的课程,课程思维含量大大增加,课程粘性(吸引力)也会随之提高;而基于思维可视化教学理念及方法制作的“思维发展型”课程也将借助云教育平台及慕课,插上隐形的翅膀,飞向千千万万的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