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打算看一本书的时候,要确定它是不是你所需要的
这点不用说,特别是技术类的书籍,很多都大同小异。因此,我觉得同一类的书籍,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很多书外包装精美,价格也不菲,但是买回来一细看,发现要么漏洞百出,要么是说的比较宽泛,缺少自己的特色,而且现在还有百度,谷歌这种东西,所以很多书籍可以只要买一两本就好。那要怎么样挑选自己喜欢的书籍呢?我的做法是:先去知乎,豆瓣,亚马逊,当当上看大家对某些书籍的评论,然后再看看电子版的,感觉不错就买下来。我本人很讨厌电子版,因为我感觉整天盯着电脑本身就是很摧残身体的事情。
还有一点就是,很多时候我会脑袋一热,买了和自己主要学习方向无关的书籍,比如说看到别人在看java方面的书籍,自己就也想买一本。当是,冷静下来好好想想,自己目前在学习c/c++,现在买一本java方面的书籍,知识层次就会造成混乱,即便是看了,那就要挤掉学习主要方面的知识的时间,这样极端下去,就会变的什么都想学一点,到了最后什么也学不精。因此,认准了一个方向,就好好把它学好,等到真的需要扩展知识面了,再去扩展也不迟。
带着下面的问题进行阅读,可以设定明确的目的。
你阅读这篇文章蠢败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这份文章对自己有多重要?
我需要的是多详细的信息?
为了达成目的,我现在需要花多少时间?
不要把读书的时间拉的圆宏太久
现在社会,信息增长量特别快,我们每天都在接受不同的信息,因此如果你看一本书的时间拖了很久,后面读起来就会缺少连贯性,而很多章节都是具有连贯性的,因此我感觉读书要尽量把时间缩短。当你感觉很久没碰这本书了,在看后面章节的时候,最好先翻一下前面的章节,有个预热。
对于这点,我自己也做的不好,很多时候我会被生活中的琐事给占据特别多的时间,而且每天还要应付很多工作上的事情。我感觉这个还是和个人的生活习惯有关,有的人可以很高效的安排自己的时间,有的人生活拖拖拉拉。
每次读完一篇文章,做一个小小的总结与肯定:
我现在对这本书已经留下了印象……
我的头脑会吸收取得的信息,加以整理。
我期待以后能以各种形式正确地感觉到自己已经在引用这些信息。
读书抓住重点
特带腔颤别是对于技术类的书籍,这些书籍喜欢由浅入深,我不是说这个不好,但是我感觉相对于有些基础的人,太过于基础的东西反而会显得无聊。因此我看一本书(前提是我对这门知识比较了解的情况下,如果是入门的,那么就要脚踏实地的好好从基础打起,万丈高楼平地起)一般都喜欢直入主题,直接找到重点知识,你要先知道人家在告诉你什么,这个章节的框架是什么,重点在哪里。然后选择性的看,遇到不明白的地方直接百度,谷歌。对于细节类的东西,需要反复在实践中体会,然后反复的看书,反复的记忆才能记住,死记硬背是用来对付应试考试的,实打实的应用上,死记硬背人家只会说你是书呆子。。。(ps:我不是反对记住知识点,相反我感觉记住知识点很重要,我的意思是,要在理解的前提下记住知识点,一定要理解,而对于it方面的知识怎么样才能理解呢?
多实践
反复看书,反复阅读
思考
做笔记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不过我做过的笔记自己从来没看过。。。too lazy)
强化知识层面:实践+反复阅读+做题
实践 :这个不用说,我感觉首先是要克服心理障碍,最关键的是要迈出第一步,还有就是对这个东西充满兴趣。
反复阅读: 很多时候我会有这样感觉,第一次拿起一本书,看了半天感觉像天书,但是等过了一段时间,返回来看发现很多东西都是那么的浅显易懂,这就是因为你的知识层面提升了。反复阅读一本书(前提是:这本书很经典)可以让你有很多新的发现。很多以前看不懂的知识点现在返回来看会感觉很熟悉。反复阅读也是加强记忆的一种方式。
做题:这个也不用多说,大家都是学生过来的,好处是什么都知道,不过相对于应试教育的做题,我感觉侧重点不一样,你做题是为了巩固知识,不是为了应付考试。
如果一篇文章对你很有用,最好能够间隔一个晚上是理想的。这段时间是信息的成熟期。尝试问自己关于那篇文章的一些内容。提出问题时,重点在于不要急着找到答案。再次阅读时,注意阅读作者的思考流程。首先思考文章的架构,掌握作者推论的方式,也就是写作时的设计图。然后配合其设计形式,进行超阅读和挑读。能够做脑图就最好。
多去读读英语原著
简单几点理由:
国内很多翻译很烂。
提升你的英语水平。(包括单词,以及思维模式的改变)
迟早都要看英文,还不如早点看。
读书不要太功利
读书不要总想着能从书中获得什么的,不要太功利。放宽心,快乐就好。读那些什么什么成功学,其实没多大用,读完的影响也就那么几天。反之,那些看了会会心一笑的东西,反而能不知不觉影响你。读书本该如此,看书时候,单纯一些,放松大脑,这样就很快乐。
轻轻松松的生活,轻轻松松的看书,没什么不好。那些文学作品,读了不一定能成功,但会让一个人情商得到提升,思维得到提升,头脑得到提升。这些都是不知不觉的,不是刻意就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