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试题答案
1、为什么说自然辩证法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学科?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003-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为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观)、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科学方法论)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科学技术观)。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决定了它是一门具有哲学性质的学科,是辨证唯物主义的一个分支学科。003-2,003-3。自然辩证法既不同于哲学,又不同与自然科学(科学技术),它是处于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一个中间层次的学科,是联系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纽带和桥梁,是自然科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产物。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由于科学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同社会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所以也是协调人与自然、科技与社会关系的需要。所以说自然辩证法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学科。
2、结合我国的生态实际谈谈你对生态危机的看法?
生态危机:指的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所谓“生态危机",首先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危机。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三四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做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念与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统治、征服、控制、支配自然的欲望是现代精神的中心特征之一。”在这种观念的制约和影响下。人们追求的主要是使自然界来畲乎人的需要、目的和特性,却较少考虑如何使人的需要和特性等适合和适应自然的特性、法则和生态规律;人们普遍注重强调人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力量的增长提高与发展,而忽视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调节能力和人对不断变化着的自然界的适应能力的训练、提高和发展;人们一味陶醉于对:大自然的胜利和统治,却忽视了我们对自然的每一胜利,都要受到大自然的报复和惩罚。“生态危机"与社会问题息息相关,是社会异化的产物。例如,当今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既包括发达国家,也包括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发达国家置全人类的长远利益和国际公法于不顾,肆意向发展中国家倾倒垃圾、化学废料,把公害型企业转移到发展中画家,而发展中国家由于贫穷和债务也加剧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全球性“生态危机"是传统工业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传统工业是建立在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排放废弃物的粗放式生产经营方式之上的,它寻求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物质需求。人类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极大地扩张了驾驭自然的种种能力,却没有同样扩大保存和保护自然的能力。传统工业无限度地向自然界索取,使得人类能够以从前无法想象的巨大力跫来燃烧、砍伐、挖掘、移动、改变各种各样的物质,从而严重地损坏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系统。全球性“生态危机”也是由于传统的发展观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单纯地追求经济增长所致。20世纪下半叶以来,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传统发展观为世界许多国家所运用。按照这种发展观,自然资源可以无偿地利用。古典经济学家认为没有人类劳动参与的东西就不能体现价值,因此自然资源是无价的或低价的,可随意地无偿地利用,自然环境的各种资源是无限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于是.工业革命以来的巨大经济增长即以漫无节制地消耗地球上大量不可再生资源为代价。按照这种发展观,就可以把发展理解为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增长,将GNP作为衡量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国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首要指标。但在这一指标中,既投有反映自然资源的消耗,也没有反映环境质量这一重要价值的丧失程度。事实证明,这种发展观是有很大局限性和片面性的。
3、科学的本质是什么?
马克思对科学本质的论述:(1)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2)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3)科学是生产力;(4)科学既是观念财富又是实际财富。所以马克思把科学看着“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即科学是人对自然的能动认识和反映关系。 (一)科学是一种认知活动
科学具有求真性,所依据是具有客观性的自然现象,自然科学通常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一是追求真理;二是具有解释性和预见性;三是具有可检验性。
(二)科学是人与自然的对话
0063-1。科学是人类的一种精神生产领域的社会劳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科学不仅是认识自然界的强大武器,而且是在社会生产中形成的人对自然界的实践关系。
(三)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和其他社会规范体系相比,主要表现在:1.具有一套自然形成的、特殊的社会规范体系。2.从业人员的主体是受过严格训练的职业科学家和科学家组成的科学的共同体。3.有一套独具特色而有行之有效的奖励制度,科学奖励的核心不是金钱而是同行认可。一个国家的科学社会建制的状况,已经成为衡量这个国家经济、政治、军事等综合实力的标准。
4、如何评价技术悲观论和技术乐观伦?
技术乐观主义产生于人类对技术的社会功能有所了解但又缺乏理性认识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其实质是“技术崇拜”或“技术救世主义”,其基本特征是把技术理想化、绝对化或神圣化,视技术进步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和根本动力。
090-1。技术悲观主义虽然沾染一个“悲”字,暴露出其整体上的消极情怀和非理性主义,但在其背后却蕴藏着反思和批判的意志和超越现实的呐喊。悲观主义作为一种否定性的技术观,自始至终都存在于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之中,只不过由于人们的观察角度不同、生活体验不同、价值追求不同,而对技术的恐怖心理、批判程度表现不同。
090-2。092-3。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等哲学观的区别在于它重视具体的社会条件对技术的作用的影响而不是孤立地讨论技术的作用。马克思、思格斯是辩证唯物主义者,他们既承认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也强调了社会对技术及其发展所起到的引导和作用。马克思、思格斯的技术社会观既不是单纯的技术决定论,也不是单纯的社会决定论.而是关于技术系统与社会系统互动的理论。因此,不能对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进行断章取义地片面臆断,而应当今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技术社会观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技术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树立科学的技术社会观(有时间就写)
5、结合你所学的学科,思考数学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115-1。在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为科学研究提供简洁精确的形式化语言。用数学语言来描述事物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保证理论体系内部逻辑的自洽和简洁。加上生物统计学。如物理学:在动力学中,用一组偏微分方程就可以概括地描述经典电磁理论的全部基本规律;在量子力学中,用希尔伯特空间和算符就可以把微观世界中各种量的关系描述的一清二楚。
第二,为科学研究提高数量分析和计算方法。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拉格朗日的分析力学、海森堡的矩阵力学等就是运用数学方法的逻辑严密性构造科学理论体系的典范。
第三,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逻辑推理工具。众所周知,数学中的命题、公式都要严格地从逻辑上加以证明后才能确立,数学的推理必然遵循形式逻辑的基本法则,以保证从某一前提出发导出的结论在逻辑上是准确无误的。
6、如何理解模仿创新?
模仿创新即通过模仿而进行的创新活动,具体包括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完全模仿创新。即对市场上现有产品的仿制。一项新技术从诞生到完全使市场饱和需要一定时间,所以创新产品投放市场后还存在一定的市场空间,使技术模仿成为可能。但完全模仿本质上也带动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很多企业发展都从模仿其他企业技术开始。
第二种是模仿后再创新。这是对率先进入市场的产品进行再创造,也即在引入他人技术后,经过消化吸收,不仅达到被模仿产品技术的水平,而且通过创新,超过原来的技术水平。要求企业首先掌握被模仿产品的技术诀窍,在进行产品功能、外观和性能等方面的改进,使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
模仿创新优势在于可节约大量研发及市场培育方面的费用,降低投资风险,也回避了市场成长初期的不稳定性,降低了市场开发的风险。但是同时难免在技术上受制于人,而且新技术也并不总是能够轻易被模仿的。随着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专利制度的不断完善,要获得效益显著的技术显然更不容易了。自己回答自主创新。
模仿创新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1)积极跟随性。(2)市场开拓性。(3)“看中学”的积累性。(4)资源投入的中间聚积性。
7、科学家应遵循科技伦理吗?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有那些?
科学家应遵循科技伦理。166-1。科学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服务于人类,无论以科学的借口残害无辜的人,还是科学的成果成了构成人类的危害,都不能仅仅把责任推卸给科学或者是用科学的人,科学家要自身负起责任。科学应该造福于人类,为民众服务;科学应该用于和平的目的而不是战争;科学家要保证科学研究的后果不会引起严重的生态破坏,不会危害我们这个一代以及我们后代的生存安全,科学家要对研究后果负责,对其研究成果进行认真的评估,发现科学研究违背科研理论需立即中断,并公开申明;科学家要做出承若,通过自身行动,体现高标准的道德。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和医学实践,尤其是进行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应该遵循社会伦理、生命伦理、动物伦理等。技术工作者,尤其是工程师,在工程技术活动中,应该遵循一定的职业伦理和社会伦理准则,应该承担对社会、专业、雇主和同事的责任,应该对工程的环境影响负有特别的责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类福祉和环境保护服务。科学家的伦理规范构建仅靠舆论支持、道德示范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体制上缺乏科技道德行为的惩戒机制,对社会心理就会产生一种消极的暗示作用。只有对科技界的非道德行为通过法律的手段坚决予以惩治和消除,新的伦理规范确立才可能有效的保证。
8、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68-1。为了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必须从经济条件、社会环境与国家政策三个方面予以保证。从政策、法规与组织机构,制度化诸方面予以保证,包括建立保障研发活动社会运行的机制,建立保障科学技术发展的决策机构,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科学技术体制。169-2(7点)
只要能够时刻牢记“科学技术”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人类最大限度地带来快乐幸福”这个大方向就能够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了。 有了这个社会发展前进的总体方向,一旦某些科学技术的发展损害或可能损害到社会的整体幸福时,我们就要坚决禁止发展和使用这样的科学技术,反之,有利或更有利于社会整体幸福的,我们就不断的支持这样的科学技术。
9、技术创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技术创新实际上是以新产品(或改进产品)、新方法、新工艺的形式实现具有社会经济意义和市场意义的技术发明的首次应用。技术创新的来源并非限于新的技术发明,同时还包括先前存于“技术库”中的原有技术发明和原有技术创新成果。
1.技术创新是新兴产业成长壮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
2.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前提和动因
任何一个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都依赖于该国产业结构的升级.
3.技术创新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关键
4.技术创新是区域经济竞争力提高的根本保障
第一,技术创新改变区域生产与生活方式,创造区域持续竞争能力,第二,.技术创新推动区域社会经济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的变革,为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创造了制度基础
10.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型国家是指以先进的科学和教育为基础,以自主创新为主线,并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多种创新互动,使国内外创新成果迅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经济增长质量不断提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和社会充满活力的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推进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需要。
一是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二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
三是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四是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
五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六是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
七是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使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