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恩威说:「万历年间的大将戚继光,如果以西方观点去看,可以算是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在黄仁宇的书中,黄以「孤独的将领」来总结戚继光有志难伸的坎坷命运。在张居正的支持下,戚继光在万历初年也曾显赫,击退在沿海为患多年的倭寇。当时他在文儒掌权的情况下,仍能在建筑城堡、统一武器规格、再造军力上一展所长。可惜明朝制度对朝臣诸多拑制,当张居正溘然长逝,戚继光也难逃流放的命运,投闲置散,郁郁而终。胡恩威说,戚继光的改革失败,与清末洋务派的一败涂地,最后在甲午战中大败,两者间存在着微妙的结构关系。
戚继光——孤独的将领
让战术全面现代化的建议曾被名将俞大遒提出过,但现代化的技术和古老的社会组织断然不能相容,要不是新的技术推动社会组织趋于精确和严密,那就是松散的社会组织扼杀新的技术,二者必居其一。相比之下,戚继光的方案就比较现实,他没有触动这个的国家体制,而只是脚踏实地,做他职责范围内力所能及的事。招收农民士兵,他是最能适应环境以发挥他的天才的将领,他看清并适应了当时的政治,而把军事技术作为必要的辅助,这是在当时的环境里唯一可以被允许的方案。戚继光的成功得到谭纶的有力支持,更离不开而后张居正大学士的大力关照,他自己只需要专心于军备而不必参与政治,因为凡是应当安排的事,都已经由总督和大学士安排妥当。
戚继光是一代卓越的将领,一位极端刚毅果敢的军人,也是一位第一流的经理、组织家、工程建筑师和操典的作者。但他若不精通政治间的奥妙,就决不可能同时做好这么多事,戚继光的天才,在于他看准了妥协之无法避免,而他的成功,也在于他善于在技术上调和各式各样的矛盾。妥协的原则,是让先进的部门后退,使之与落后的部门不至相距过远。
他和谭纶和张居正的关系如此密切,虽说他精通但是最后仍不能逃避政治中的现实,廷臣控诉张居正意图谋逆的理由:张居正和戚继光没有造反的证据,却有造反的能力。
我们如今所处的阶段,法制尚未健全,传统道德却已经所剩无几了。
1894年9月17日中日甲午海战,大清水师全军覆没;1931年9月18日,日关东军进攻沈阳,由于蒋介石、张学良等深知日本陆军的利害,下令不抵抗!18日深夜,500名关东军俘虏了6000名装备精良的中国东北军。
再看一组数据:抗日战争中,中国国民革命军兵力最高时达500万人。中国国民政府领导下的国民革命军与日军共有22次大型会战、1117次大型战斗、小型战斗38万 931次。国民革命军陆军死亡、失踪321万1,914人,空军阵亡4,321人、损失战机2,468架,海军全军覆没。加上因病减员等非战场损失,国军总损失400多万人。 日军损失48万3,708人。
再对比戚继光同志:在中国和日本所有的战斗中——从明朝抗击倭寇,在朝鲜和日本人交手,一直到二十世纪抗战结束——只有一个人打日本打得最痛快。也只有这个人,才能使我们中国人在和日本的交手中,感到最爽。这个人就是戚继光。
为什么感到爽呢?因为戚继光每次和日本人打仗,只有一个原则:全歼。
各位看好,不是打败,不是消耗,不是赶跑,不是俘虏,而是全歼!就是对日本小鬼子,要统统干掉,一个不留,统统死啦死啦地。
戚继光是中国军事史上,不,应该是世界军事史上唯一一个,每次都以歼灭战为目的的军事将领。一个明代乃至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最杰出的将领、一个孤独的将领——戚继光。
我们看看戚继光的作战记录:
南湾之战:杀敌281人。我方伤3人。无一人阵亡。解救百姓1200余人。
花街之战:杀敌1310人,我方阵亡3人。解救百姓5000余人。
上峰令之战:全歼倭寇千余人。我方阵亡13人。解救百姓2400余人。
牛田之战:杀敌698人,我方无一人阵亡。解救百姓1000余人。
平海卫之战:杀敌2451,我方阵亡16人。解救百姓3000余人。
虽然不是每次都达到戚继光的理想状态,但是这种和日军的作战成绩,让我们现代人看到会觉得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