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面对初学走路的孩子要怎么做?

2020-05-04 母婴育儿 57阅读

初学走路的孩子的确需要家长照顾,但是成人们要清楚一点:我们应该在孩子真正需要的时候出现,而不应该将照顾强加给孩子,更不能越俎代庖。

这一准则通行于大自然的生物圈里。当一头母象把小象带进象群的时候,其他大象会自觉放慢前进的速度;当小象走不动的时候,象群会停下来等待小象。但是,没有哪头大象会推着孩子走路。在人类世界里,这种现象也普遍存在。我曾经见过一个日本男人陪自己不到2岁的儿子散步。我跟在父子两人的后面,看到小男孩时不时会停下来抱住父亲的大腿,而父亲则会站住不动,任由孩子绕着他玩耍。等孩子玩耍够了,他们才会继续前行。孩子走一会儿就会感到疲劳,在路边坐下休息。父亲面对劳累的孩子不是选择抱他,而是会站在一边等候他。这一过程肃穆而又自然。等一会儿后,恢复体力的孩子又开始和父亲散步……毫无疑问,这是一种非常适合孩子的养育方式。

孩子需要通过大量练习才能掌握行走的能力。尽管人和大自然中很多动物一样拥有四肢,但是真正用来行走的却是下肢,而不会借助上肢。猴子虽然经常用下肢行走,但是它们上肢很长,在行走中可以起到很强的辅助作用。

四肢行走的动物在行走时需要交替地抬起一侧的前腿和另一侧的后腿,并让其余两条腿着地支撑。与之相比,人类在行走时只会用两条腿交替行动。作为大自然中唯一一种完全依靠两腿保持平衡、行走的动物,人类拥有着独特的行走方式。这种方式意味着,动物的行走能力生来有之,而人类则需要经历复杂而艰辛的学习过程。一味的等待永远无法让孩子学会走路,只有主观地去学,才能行走四方。因此,在学习行走的初期,孩子必须不断尝试如何才能依靠双腿维持平衡、行走。尝试就意味着动作的不断调整,就意味着艰辛与汗水。

作为孩子学习走路的第一见证者,父母会满心欢喜地看着他走出第一步。这一步意味着孩子获得了新生,征服了自己。这一步一般发生在1~2岁,从这一刻起,孩子会由一个消极被动的人变为积极主动的人,它意味着孩子走上了健康成长的坦途。当然,在此之后孩子依然需要大量的努力才能掌握这种技能。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掌握平衡、迈出稳健的步伐,而在此过程中,给孩子适当的“照顾”,让成人学会适应孩子,而不是让孩子适应成人,非常重要。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