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宝林与马三立是一个级别吗?

2022-08-18 文化 179阅读

是一个级别的,他们都是相声界的代表人物。

相声

  • 介绍:

    相声(Cross talk)是一种中国曲艺表演艺术,源于华北,流行于京津冀,普及于全国及海内外,始于明清,盛于当代。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表演形式有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等,是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又深受群众欢迎的曲艺表演艺术形式。它最早形式是由“俳优”这种杂戏派生出来的。在这些笑料中,艺人们往往寄托了对统治者的嘲弄和鞭挞。相声鼻祖为张三禄,著名流派有“侯(宝林)派”、“马(三立)派”、“常(宝堃)派”、“苏(文茂)派”、“马(季)派”等。著名表演大师有侯宝林、马三立、常宝堃、苏文茂、马季等多人,后起之秀有郭德纲等人。2008年相声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发展阶段:

    第一时期

    从相声艺术形成至1948年,姑称之为“奠基期”。所谓“奠基”,究竟“奠”了什幺样的“基”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涌现了数量可观、技艺高超的相声艺人。这些相声艺人历经五代,代代相传,为相声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创作并累积了大量的相声段子,就是今天所说的传统相声宝库。粗略估算,当在千段以上。三是相声的三大功能齐备。讽刺功能成为相声的主要功能,自不必说。由于社会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歌颂功能虽然不像后来那样突出,却已具备。歌颂为主的相声段子数量不多,但,作为讽刺的衬托,歌颂成分却比比皆是,构成后来发展的基础。四是艺术技巧趋于成熟。相声的结构方法逐渐定型;组织“包袱”渐具规律性﹔至于具体的艺术技巧和手段,像十八般武器那样,已经相当丰富了。应当强调的是,相声艺术流派已初步形成。像张(寿臣)派、常(宝堃)派、侯(宝林)派、马(三立)派,等独具格特色,堪称当之无愧的艺术流派,虽然当时还不时兴“流派”这个称呼。

    第二时期

    从1949年至1966年,姑称之为“发展期”。所谓“发展”,究竟有哪些表现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作了大量的新的相声段子。从内容看,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 从形式看,经过改革,相声艺术呈现净化、美化的新风貌。《夜行记》、《买猴儿》、《昨天》、《追车》、《妙手成患》、《醉酒》等属于脍炙人口、风靡一时的优秀作品。二是整理了一批传统相声段子,思想性和艺术性大大提高,《改行》、《关公战秦琼》、《论捧逗》以及一些“柳活”和娱乐性的相声段子,久演不衰,成为保留节目。三是相声的讽刺、歌颂、娱乐三大功能得以全面发展,尤其是歌颂功能,更有突破性的发展。四是涌现了一批有造诣的相声演员。

    第三时期

    从1966年至1976年,姑称之为“挫折期”。所谓“挫折”,就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相声艺术遭受全面的摧残。不少相声演员被打成“反动艺术权威”、“牛鬼蛇神”,不论精神和肉体,都饱受摧残和迫害。有的相声演员信誓旦旦,不但今生今世不再说相声,连子孙后代也不再跟相声沾边。不少人被送到“干校”,耽误了宝贵的艺术青春,造成了后来艺术队伍青黄不接的现象。在“四人帮”为害最烈的那些日子里,相声从舞台上销声敛迹,真成了“绝响”。到“文化大革命”后期,相声重返舞台,遗憾的是,除少数作品以外,大都是所谓为路线斗争服务,让人哭笑不得的政治对话。

    第四时期

    从1976年至今,姑称之为“复苏期”。所谓“复苏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涌现了大量的新人、新作。新作大量涌现,不可胜数,其中有些是可以进入相声艺术宝库的杰作。二是讽刺、歌颂、娱乐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粉碎“四人帮”以后,相声艺术一马当先,涌现了《如此照相》、《白骨精现形记》、《帽子工厂》等一批讽刺杰作。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又在抨击不正之风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相声的娱乐功能曾经受到忽视,粉碎“四人帮”以后得以长足发展,涌现了大量娱乐性的相声段子,为生活带来了欢笑。艺术技巧趋于多样化。快、新、奇、巧,是相声艺术技巧的走向。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