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界马三立和侯宝林,谁的影响力大

2020-05-01 文化 116阅读

相声界马三立和侯宝林,谁的影响力大

相声界马三立和侯宝林,谁的影响力大个人的观点,主要原因在于地理因素的影响、相声表演的风格与题材、宣传需要、师承关系、以及人际关系这几个方面吧。

首先谈一下地理因素的影响。马老的祖籍是兰州,回族,北京人,在1949年之后定居天津,在天津曲艺团;侯先生是北平旗人,1949年之后在北京中国广播说唱团。虽然北京现在是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商业中心,但是在1949年的时候,天津算是北方的经济中心,地位要比当时的北平高很多。曲艺界历来有不成文的讲究,就是要在天津演出,得到天津观众的认可,才算是走红。这个原因和天津曲艺观众的构成群体有关。民国时候北平听曲艺的居民遗老遗少很多,而天津由于码头漕运的缘故,爱听个曲艺的往往就是在码头卖力气的搬运工,俗称脚行。郭德纲相声里曾经描述过这些人,大致意思是说,这些搬运工白天上工,傍晚休息了,领完工钱,烫壶酒,听个曲,图个乐。和遗老遗少相比,这些平头百姓没有多余的钱娱乐消遣,所以一旦曲艺演员演出精彩,他们便大力的捧,然后口口相传,直至走红;反之,如果没有真功夫能说会唱,这些人文化也不是多高,自然起哄倒好的叫起来,砸人家买卖。至今,天津的观众对于曲艺也是,会听,爱听。

马老和侯先生都是在天津表演过的,当时天津的南市三不管、红桥等地鱼龙混杂,也是曲艺演出的主要阵地。侯先生大概就是在1940年前后来天津演出,一炮打红,然后再到北京的。天津观众对于相声和曲艺的热爱对演员的事业有很大的帮助,但是随着49年以后天津地位的逐渐衰落,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崛起,相声和曲艺的听众不再是老的民国百姓,也包括了大批进城的官员们。这个其实和现在国内电影、音乐人都在北京扎堆也一个道理。毫无疑问,在北京会有更多的资源。两位老先生在不同的地方定居,一个是没落的工业城市,一个是崛起的政治文化,这对他们各自演艺事业的开拓自然会有不小的影响。

其次谈谈相声的风格。两位老先生的风格,简单说来就是:马老的相声“俗”,侯先生的相声“雅”。先说马老。“俗”在这里是个褒义,就是说,马老的相声,无论是七十岁老叟,还是几岁的孩童,听了都会哈哈大笑,因为马老的相声里融入的太多天津的市井人物,听众的代入感很强。马老的经典段子《逗你玩》、《夸住宅》、《练气功》、《家传秘方》听起来都和老百姓身边的事情一样。而且主题内容多是讽刺,讽刺人性本身的一些弱点和社会的一些不正之风。这不由得想起以前上学时候有个故事,是白居易改诗歌,改到能让街头的老太太听懂、爱听,这诗才算改到家。其实就说明一个道理:越是简单的,接地气的,贴近大众的,也越能够引起百姓的共鸣。而侯先生的段子则是“雅”。从技巧上看,侯先生精于唱腔柳活,马老常是大段的贯口。侯先生结合了早年学习京剧的底子,将相声的技法和题材提升到了难以企及的高度。曾看过侯先生的专访,他自己评价自己说“侯宝林的相声干净”。也确实如此,民国时期的相声表演,多是天桥、三不管,茶楼、堂会、甚至青楼,三教九流的各色人等均是听众,题材上不免有一些段子,迎合低级趣味的审美。侯先生的一些名段《八大改行》、《空城计》等等都是结合了京剧的内容,通过唱腔表现。也正是侯先生对于相声的融会贯通,使相声拔高了不止一个档次。

其实谈到相声的风格,演员因人而异,即便是相同的段子文本,在不同相声师承,口传心授的表演者演出,效果也是不一样的。两位老先生在风格上的差异,个人认为并不足以说明艺术上的孰高孰低,但是对于宣传那就不一样了。

在1949年以后,众所周知新政权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三大运动等等,这里不加以评论。相声是清末到民国一直流传下来的艺术形式,而作为行业来说,也带有非常强烈的封建行会色彩。非常讲究演员的师承、流派。其实不光是相声,工业化以前的中国,中医、武术等等都是如此。不过在1949年以后,这些带有封建色彩的行会制度都受到了限制。不过相声由于它可以作为宣传工具使用,实际上在改造中有些“网开一面”的意味。50年代到60年代的很多相声,都是起到歌颂新政权、批判敌人和旧风俗的作用。比如侯先生的《买佛龛》。当然这是和当年的政治气候离不开的。

回到原来的问题,而宣传需要这个因素,对马老和侯先生艺术生命的影响是很大的。马老的相声多是讽刺,《开会迷》讽刺的是官僚主义,《买猴》讽刺的是粗心大意的销售人员。可是这样讽刺的相声多会得罪某些当权的人,结果57年被打成右派,下放郊区,这不能不说是对马老的艺术影响力产生一些负面的作用。而侯先生在北京,是要为主席演出的,当然影响力要更大。

另外,师承关系、人际关系也是与两位艺术家的影响力密不可分。马老的徒弟,个人比较熟悉的有班德贵、常宝华、尹笑声、于宝林、常宝丰。侯先生的徒弟,个人比较熟悉的是马季、于世猷、郝爱民、师胜杰、丁广泉、黄铁良。(现在尹笑声、黄铁良二位老先生还在天津的谦祥益茶馆里说相声,年近八旬,令人尊敬)。从师承角度看,很明显,侯先生的徒弟,影响力,或者说是实力更强一些。一个原因是马老的辈分太高,收徒的阻力太大。一个例子就是80年代马老有收李文华先生为徒的考虑,但是反对者众,结果只有在李文华先生因病去世前,才拜马先生的肖像为师,算是正式入门,入了中国相声界的族谱。不由让人慨叹。

而人际关系方面,无论是马老,还是少马爷马志明的人际关系都是要差一些,说白了,不是那么能够左右逢源的人,比较耿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网上还有鲁豫有约对于马志明先生的专访,这爷俩在反右之后,一直到90年代,在曲艺团还是受到一些排挤的。90年代马志明上央视的曲苑杂坛时候,底下的天津曲艺团同事就在下面叫倒好。终究这爷俩不是那种走仕途的曲艺演员啊。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