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侵蚀是土壤或其他地面组成物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剥蚀、破坏、分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狭义的土壤侵蚀仅指"土壤"被外营力分离、破坏和移动。根据外营力的种类,可将土壤侵蚀划分为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重力侵蚀、淋溶侵蚀、山洪侵蚀、泥石流侵蚀及土壤坍陷等。
土壤侵蚀类型及类型划分
(1)根据土壤侵蚀研究和其防治的侧重点不同,土壤侵蚀类型(the type of soil erosion)的划分方法也不一样。最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3种,即按导致土壤侵蚀的外营力种类来划分土壤侵蚀类型、按土壤侵蚀发生的时间划分土壤侵蚀类型和按土壤侵蚀发生的速率划分土壤侵蚀类型。
(2)按导致土壤侵蚀的外营力种类进行土壤侵蚀类型的划分,是土壤侵蚀研究和土壤侵蚀防治等工作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一种土壤侵蚀形式的发生往往主要是由一种或两种外营力导致的,因此这种分类方法就是依据引起土壤侵蚀的外营力种类划分出不同的土壤侵蚀类型。
在我国引起土壤侵蚀的外营力种类主要有水力、风力、重力、水力和重力的综合作用力、温度(由冻融作用而产生的作用力)作用力、冰川作用力、化学作用力等,因此土壤侵蚀类型就有水力侵蚀类型、风力侵蚀类型、重力侵蚀类型、冻融侵蚀类型、冰川侵蚀类型、混合侵蚀类型和化学侵蚀类型等。
土壤侵蚀形式
是指以一种具体的形式形成土壤侵蚀。主要类型:
水力侵蚀形式:水力侵蚀(water erosion)是指在降雨雨滴击溅、地表径流冲刷和下渗水分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及其他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全部过程。
风力侵蚀:风力侵蚀(wind erosion)系指土壤颗粒或沙粒在气流冲击作用下脱离地表,被搬运和堆积的一系列过程,以及随风运动的沙粒在打击岩石表面过程中,使岩石碎屑剥离出现擦痕和蜂窝的现象。风力侵蚀简称为风蚀。
重力侵蚀:重力侵蚀(gravitational erosion)是一种以重力作用为主引起的土壤侵蚀形式。他是坡面表层土石物质及中浅层基岩,由于本身所受的重力作用(很多情况还受下渗水分、地下潜水或地下径流的影响),失去平衡,发生位移和堆积的现象。重力侵蚀的发生多在>25°的山地和丘陵,在沟坡和河谷较陡的岸边也常发生重力侵蚀,由人工开挖坡脚形成形成的临空面、修建渠道和道路形成的陡坡也是重力侵蚀多发地段。
混合侵蚀:混合侵蚀(mixed erosion)是指在水流冲力和重力共同作用下的一种特殊侵蚀形式,在生产上常称混合侵蚀为泥石流(debris flow)。
冻融侵蚀:当温度在0℃上下变化时,岩石孔隙或裂缝中的水在冻结成冰时,体积膨胀(增大9%左右),因而它对围限它的岩石裂缝壁产生很大的压力,使裂缝加宽加深;当冰融化时,水沿扩大了的裂缝更深地渗入岩体的内部,同时水量也可能增加,这样冻结、融化频繁进行,不断使裂缝加深扩大,以致岩体崩裂成岩屑,称冻融侵蚀(freeze-thaw erosion)。也称冰劈作用。
冰川侵蚀:由冰川运动对地表土石体造成机械破坏作用的一系列现象称为冰川侵蚀(glacier erosion)。高山高原雪线以上的积雪,经过外力作用,转化为有层次的厚达数十米至数百米的冰川冰。而后冰川冰沿着冰床作缓慢塑性流动和块体滑动,冰川及其底部所含的岩石碎块不断锉磨冰床。同时在冰川下因节理发育而松动的岩块突出部分有可能和冰川冻结在一起,冰川移动时将岩块拔出带走。冰川侵蚀活跃于现代冰川地区,我国主要发生在青藏高原和高山雪线以上。
化学侵蚀:土壤中的多种营养物质在下渗水分作用下发生化学变化和溶解损失,导致土壤肥力降低的过程称为化学侵蚀(chemical erosion)。进入土壤中的降水或灌溉水分,当水分达到饱和以后受重力作用沿土壤孔隙向下层运动,使土壤中的易溶性养分和盐类发生化学作用,有时还伴随着分散悬浮于土壤水分中的土壤粘粒、有机和无机胶体(包括他们吸附的磷酸盐和其它离子)沿土壤孔隙向下运动等,这些作用均能引起土壤养分的损失和土壤理化性质恶化,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在酸性条件下碳酸岩类在地表径流作用下的溶蚀也属于化学侵蚀类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