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汪伦
作者: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按】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酿美酒以待,伦之裔孙至今宝其诗。
【踏歌】歌时以脚踏地为节拍
别董大
高 适
(一)
六翮飘颻私自怜,
一别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
今日相逢无酒钱。
(二)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是两首赠别诗,所送者董大。董大其人,名字已不可考,事迹也不清楚。但历来的注家都认为他是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音乐 家,一位「高才脱略名与利」的豪爽之士。开元二十三年(七三五),高适赴京投考,大概在这个时候,两人在长安相遇并成为朋友。故人相见,自然是惊喜不已,免不了抵足叙旧。但是,身在异乡,终须一别,两人又要各奔东西了。临别之际,高适乃赠诗表意。
这是一场怎样的重逢呢?诗人先从自己写起。翮,本指鸟儿羽毛的茎管,后来代指鸟儿的翅膀。如《韩诗外传》说:「夫鸿鹄一举千里,所恃者六翮尔。」起首即以鸿雁自比,但在这里高适反用了《韩诗外传》的意思。鸿雁一举千里,多形容士子得志,而高适说自己空有六翮却不能一举千里,只好飘颻无所止息,借以形容自己空有满腹抱负和经纶,却一直困顿坎坷,唯有顾影自怜而已。开头这两句诗的语序又是倒装的。
根据高适的经历和全诗的意思,其正常的语序应该是「一别京洛十余年,六翮飘颻私自怜」。高适把「六翮飘颻私自怜」一句提前放在句首,便突出了自己投考落第后的辛酸与窘迫,从而给董大留下了一个落魄士子的鲜明印象。
接下来两句是对自己十多年来境况的一个形象说明。「丈夫贫贱应未足」,是说自己十多年来一直既贫且贱,功名无著,生计无著,岁月蹉跎。贫贱到什麼程度呢?「今日相逢无酒钱」。故人相逢,本应该痛饮话旧,以叙离情,但却连酒钱都拿不出来了。还有比我更为贫贱的吗?没有了。说「今日相逢无酒钱」,大概有些夸张,是高适自己对自己的调侃。这种调侃恰如其分地表现了高适豪爽豁达的性格,虽身处贫贱之中,却不失幽默和达观。
「丈夫贫贱应未足」,作者告诉故人,尽管我贫贱了几十年,但根据情形来看,这种状况还将持续下去,因为像我这样的人是难以得到重用的。作者的这种预言并非没有根据。两年后,高适在张九皋的荐举下中了道科,然而得到的只是一个「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的小官——封丘县尉。可见在那个社会,像高适这样的人是无以施展其才能和抱负的。
第二首写送别董大。前两句写景。「千里黄云白日曛」的「曛」字,指落日余光,点明时间是在黄昏。「北风吹雁雪纷纷」,又见出季节正值寒冬。「北风吹雁」,既照应著第一首诗中的「六翮飘颻私自怜」,从而有断雁离群,孤飞杳渺之意;又因为它暗示著朋友离别,而为诗首的凄凉气氛增抹了一笔浓重的色彩。这两句是渲染,是衬垫。渲染的是离别时的凄凉背景:白日西落,大雪纷飞,黄云千里,断雁遥空;衬垫的是下文所要抒发的情感。
这两句写景之所以很凄凉,是因为作者在其中融溶了凄凉的情感。高适与董大都处在流浪漂泊、前途无归的境地之中,按常理,董大话别登程,不会在黄昏时节。高适偏偏把时间写在天寒日暮之际,其间未必没有良苦的用心。只有这样写,才能更好地突出他与董大此时此地相同的处境和心情。也只有这样写,才能更好地见出下文转折之妙。
后两句抒情。诗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可见董大在与高适的话旧过程中,流露出了忧虑和担心。忧虑和担心什麼呢?无非是忧虑前途茫茫,飘泊而无所依归;担心此地一别,从此形单影只,再无故人可以诉说艰辛,分担烦恼。在这种情况下,高适又是如何劝慰朋友的呢?在千言万语之中,高适挑选了一句话,「天下谁人不识君」。意思是你放心登程吧,天下又有谁不认识你呢?你的朋友会多得很的。这句话真是合情合理,贴近吻合。
论情,董大此时此地处於十分压抑和失望的情绪低潮,需要的是鼓励和指出希望。高适告之以朋友处处可逢,无疑给董大以信心和勇气。论理,董大是优秀的音乐家,一琴在手,何愁没有知音可遇!这首诗的后两句,高高地扬起乐观的精神,与诗篇的前两句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必将使董大心情为之振奋,同时也会使千载之下的读者读到这里,豁然感到一种别开生面的欣悦。
从艺术上看,第二首诗要比第一首诗写得好。但第一首诗对於第二首诗的感情抒发又做了必要的铺垫。高适只有把自己放在与董大相同的位置上,他的安慰和鼓励才会显得更加亲切,更加有分量。否则,便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同情和怜悯。特别是高适在这首诗中,显然也是在发泄其不平和郁结,这样便使两首平常的赠别之作包容了更加广阔和丰富的意义。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解释〗四海之内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象邻居一样近。
〖出处〗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洲》:“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