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社保集中认证,构建更具人性化的认证服务模式,“让数据多跑路,让民众少跑腿”,是养老、孝老、敬老的生动写照。
7月5日上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宣布,将全面取消领取社保待遇资格集中认证,构建以信息比对为主,退休人员社会化服务与远程认证服务相结合的认证服务模式。这意味着,退休人员终于不用每年到社保部门报到,“自己证明自己还活着了”。
要求参保人在规定时段到指定地点进行集中认证,这样做的初衷是防止老人去世后子女继续冒领养老金,鉴于过去技术手段的不发达,原本也无可厚非。
问题在于,随着时代的发展,此条规定已经可以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改善,但是相关机构依然视之为“最优方案”,对这套工作流程形成路径依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忽视了民众的诉求,导致“九旬老人社保年审,家人抬着爬上三楼”、“84岁老人每年奔波回老家社保认证”此类新闻事件屡见不鲜。这既给民众的生活造成了困扰,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权力傲慢的印象。久而久之,矛盾便愈发凸显。
如果说实质正义是政策追求的目标,那程序正义则是政策目标实现的手段,二者不可偏废。防范冒领风险,保障基金安全固然是必要的,但在具体操作中也要讲求方式方法。作为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有关部门有责任对参保人员的个人信息进行调查核实,而不应由老人更多承担自我举证的义务。
过去,在缺乏其他认证手段的情况下,参保人在规定时段到指定地点进行集中认证,不失为一种“次优选择”。如今,随着互联网络和即时通讯的发展,有关部门完全有条件提供“更优选项”。比如,通过远程视频进行人脸识别,让老人省去奔波之苦。同时,相关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信息比对,更能实现“寓认证于无形”。
取消社保集中认证,构建更具人性化的认证服务模式,“让数据多跑路,让民众少跑腿”,是养老、孝老、敬老的生动写照。当然,在强化便民服务的同时,也要做到“开前门,关后门”,依法追究冒领行为,让社保基金真正为老人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