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和评价西方国家的白领这一社会现象

2020-10-28 财经 61阅读
 社会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第一到第三卷中逻辑缜密地提出了自己关于社会生产平衡的思想,对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学习有助于认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社会各部门保持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不管生产过程的形式怎样,它必须是连续不断的,或者说,必须周而复始地经过同样一些阶段.一个社会不能停止消费,同样,他也不能停止生产.因此,每个社会生产过程,从经常联系和它不断更新来看,同时就是再生产过程.”马克思的这一段话揭示了再生产过程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本文就将在分析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其对于我国国民经济保持协调比例均衡和社会三大产业关系的指导意义.
一、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概述
(一)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把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当作个别的过程和再生产过程来分析,即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资本自身的生产.假定了资本在流通领域内所经过的形态变化,但未进一步考察它们.而这些未考察的内容,正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要研究的.
总之,在前面资本积累理论中考察的是个别资本,生产过程,这里考察的是社会资本,资本运动的全部过程;前面考察的重点是资本积累与扩大再生产,这里考察的重点是资本简单再生产.社会资本亦称社会总资本,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互相交错、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所有单个资本的总和.单个资本与社会资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单个资本和社会资本是个体和总体的关系,或者说是微观和宏观的关系.马克思说:“各个单个资本的循环是互相交错的,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而且正是在这种交错中形成社会总资本的运动.”
(二)社会再生产的起点
“不管生产过程的社会形式怎样,它必须是连续不断的,或者说,必须周而复始地经过同样一些阶段.一个社会不能停止消费,同样,他也不能停止生产.因此,每一个社会生产过程,从经常联系和它不断更新来看,同时就是再生产过程.”所以,再生产为一切社会经济形态所共有.但是,再生产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式下具有不同的特点.在市场经济形态下,再生产的起点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个起点不是自给自足形态下和计划经济形态下的以多种必须的生产要素以实体形式的直接集中,而首先以资本积累特别是货币资本的形式存在.
《资本论》对货币资本的作用、货币流通在交换中的媒介作用有专门的论述.马克思认为,货币的作用有二:第一,资本主义生产的是商品生产为统治地位的生产形式,货币形式的资本,即货币资本是整个生产过程的启动力,也是生产过程持续进行的动力,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流动资本上.全部预付资本价值,即资本的一切由商品构成的部分——劳动力、劳动资料和生产材料都必须用货币先去购买.第二,适应着生产资本的一定规模,必须要求有一定数量的与它并存的货币形式的资本存在,以便在商品售出之前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和支付工资,这是保证生产连续性和正常周转的前提条件.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货币作用的分析,进而对货币资本重要性的阐述,实际上揭示了市场经济形态下货币资本积累是再生产的起点这个一般规律.因此,鉴于市场经济以商品交换为主要形式,故而也必须是一种货币经济.资本首先表现为货币形式,没有货币资本就没有生产的前提.资本积累不但是再生产起点,而且必须达到一定数量.一方面货币资本的数量必须满足购买所需数量的多种生产要素;另一方面再生产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生产,在生产出的商品出售完成之前,还要有足够数量的货币资本为保证生产连续性和正常周转而必须的购买和支付.
(三)社会再生产理论的核心问题和理论基础以及实现条件
1.社会再生产理论的核心问题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以年为单位)所生产出来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社会总产品即社会的总商品资本.第一,从社会总产品出发进行研究,既可以考察资本运动中的生产消费,又可以考察个人消费;既可以考察资本流通,又可以考察一般的商品流通.第二,从商品资本出发研究,能够揭示出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因为在商品资本的运动形式中,既要说明商品资本的每一组成部分是如何销售出去实现其价值的,同时又要说明生产要素的各个组成部分从什么地方购买到.
从形式上看,社会总产品有物质形式和价值形式.在物质形式上表现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在价值形式上表现为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而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就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条件下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要说明一定时期内已经消耗的资本价值如何补偿;社会总产品的实物补偿是要说明一定时期内已经在生产和生活中消耗掉的物质资料如何替换.
2、社会再生产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分析社会再生产有三个非常重要的理论点:
(1)马克思指出,社会再生产是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统一.宏观经济即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两者的统一,单个资本即微观经济只是生产消费和交换的过程.马克思指出:“这个过程,既包括生产消费(直接的生产过程)和作为其媒介的形式转化(从物质方面考察,就是交换),也包含个人消费和作为其媒介的形式转化成交换.”
(2)马克思指出社会再生产实现核心问题在于实现两个补偿.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表现在市场上,就是要求所有生产部门做到两个方面,一是要卖得出去,把全部产品卖掉,收回价值,实现价值补偿.二是要买得进来,通过购买,把已消耗掉的各种物质资料买回来,实现物质补偿.这个理论点归根到底就是要全社会不同部门之间以及部门内部的生产要按照比例进行.
(3)马克思分析社会再生产实现条件时,是从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和价值构成入手的.从实物构成上看马克思把社会产品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从而社会生产部门相应的地分为两大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Ⅰ)和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Ⅱ),当然两个部类的内部,又可以进一步分为更小的生产部门.从价值构成上看,社会产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c,v,m.社会总产品按实物构成分为两大部类和按价值构成分为三个部分,是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的基本理论的前提.只要存在商品生产,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就要同时受到社会产品使用值物质形式的制约和社会产品价值组成部分相互之间比例的制约,即社会总产品各个部分的价值和实物形态都要求在交换时得到补偿和替换.
二、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的系统阐述以及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研究成果来看,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包含了许多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再生产的一般规律,也对于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
(一)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与货币作用
货币资本积累是市场经济再生产的起点这一规律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再生产的起点是先完成货币资本积累,然后运用这些资本去购买相应的经济资源,使之变成生产要素,进而组织生产.正因为如此,改革开放初期至今,资金问题仍然是全国各个地区以及各个部门发展经济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是货币资本积累是市场经济形态下再生产的起点这一规律在发挥作用.
另外,完成了货币资本的积累还需要货币资本的大量集中必须运用于购买再生产所必需的生产要素,这才会使货币成为再生产的起点.同时,又要合理安排货币资本的结构,否则就是对货币资本积累的浪费.2008年第一季度,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和国内发生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导致一些经济问题有所凸显,比如投资增长过快、货币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居民消费价格受灾害等影响上涨较快等.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6.1万亿元,同比增长10.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8%.针对这一状况,央行2008年以来4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2个百分点,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和信贷结构优化: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6.3%,增速比上年同期低1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增长明显放缓,3月末余额同比增长14.8%,增速比上年同期低1.5个百分点,比上年年末低1.3个百分点.第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3万亿元,同比少增891亿元.
(二)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与积累、消费的比例问题
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包含了结构均衡和总量均衡的分析,在社会再生产条件下,市场经济中的各个经济部门都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因此必须按照比例协调发展.
很多经济学家都认识到,国民经济中积累与消费的比例问题是市场经济运行中最为重要的问题.过分地强调积累就会影响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然而过分强调消费,就会使经济发展缺乏后劲,投入生产的货币资本缺乏.2008年度实行从紧货币政策以来,过热的投资需求就有所缓解,居民的存款有所上升.3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含外资金融机构,下同)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42.7万亿元,同比增长16.2%,增速比上年同期高0.9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2.6万亿元,同比多增6617亿元,金融机构存款稳步增长.所以,应当给积累和消费一个合理的比例,使经济能够又快又好地发展.国家在这一方面可以通过运用宏观的财政政策实现对经济比例的协调,即国家预算、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
例如,纠正消费与积累比例失调的经济状况时政府可以充分运用财政政策.当积累率过高而消费不足时, 可以增加政府消费支出和转移性支付支出.政府可为个人、企业或下级政府提供无偿资金援助, 以调节社会分配.而当消费率过高而积累不足时, 政府可以通过发行公债、增加政府投资和加强税收征管来予以调整.而各类消费比例的安排要做到合理, 确保在生产规模扩大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过去的经济发展是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就致使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投入基金较大, 而在文教、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福利等方面投入不足, 有大部分社会成员无法负担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支出.十七大强调经济发展应该兼顾效率与公平,因此, 国家在安排财政资金时, 要加大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福利等方面的投入,减轻弱势群体的生活负担.同时, 制定合理的税制, 缩小居民贫富差距, 提倡培养中产阶级.
(三)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与经济结构调整
前文提到,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在理论上将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部类.在现实经济生活中, 则是按照第一产业(农业) 、第二产业(工业) 、第三产业(服务业)来划分和组织生产的.由于第一和第三产业其最终产品, 主要是提供消费资料的, 而工业主要是提供生产资料, 因此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基本上反映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关系.所以要使得经济运行平稳高效就应该协调好三大部类产业结构.
结构性问题也正是处于转轨时期的中国经济面临的重要问题.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特点是第二产业比重过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比重过大,体现在对投资品供给巨大和由此引起的消费品供给的连动扩大.即第一部类的生产资料的供给大于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由此造成第一部类的内部失衡;而通过投资品供给巨大带动的相关消费品的供给扩大,又使得第二部类的消费资料的供给大于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造成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不平衡.表明,生产资料的供给和需求要实现均衡,投资的结构要进行较大的调整,也就是说,要通过优化投资结构来实现.对一些出现过热势头的行业,应压缩投资规模.比如近年来表现在房地产市场的过热投资,投机买房者的炒房行为和房地产商大兴商品房建设不仅刺激了住房需求非理性增长还使得房价由于哄抬而不断飙升,因此,随后中央出台的各项针对房地产市场过热的政策以及银行金融体系对于房贷市场的压制政策,都是出于压缩热势,使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化.
第二部类内的结构失衡还表现在消费品结构失衡上.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在传统产业的生产能力上是远高于高科技产业.虽然改革后这一现状有所扭转,但仍不容乐观.消费品结构失衡使消费品供给出现扭曲:一方面,传统产品如纺织品、普通家电等大量积压供给过剩;而另一方面,一些高科技产品,多附加值产品如电子信息产品等发展较弱.由此看来,消费资料的供给和需求的均衡与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是息息相关的.传统产业的发展,应当注重在关键产业和关键技术领域的技术进步, 提高自主开发能力.改进传统重工业的增长方式、生产方式, 推动产业发展的节能、节材、低污染, 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 在高技术产业中, 要加速自主开发能力的形成, 加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加速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提高关键零部件的开发、生产能力, 不断提高在全球产业链条中的位置; 在基础产业中,尤其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总之,是要实现以信息产业为带动的产业结构合理调整和升级.
三 、结 语
马克思《资本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已经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中被无数次地证明.其关于社会再生产理论的研究即使是在数百年后的今天也仍然具有指导意义,这是因为马克思在其著作中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一般性规律,而我们对这一理论的运用,也充分地做到了立足于现实基础,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过程中仍然会出现许多地问题需要我们理性地对待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为基点展开的理论研究,将其合理运用于社会经济实践.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