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忙碌一生,却还是生活在社会底层?

2020-09-20 社会 98阅读

社会阶层是一个永恒的现象,有人的地方就有上中下阶层,而财富是阶层的一个重要标志。

为何很多人辛劳一生,仍是社会底层?

先说结论,可能会有点悲凉――

因为他们的父母是社会底层。

社会大背景分析

从社会流动的角度来讲,社会有两种:封闭型社会和开放型社会。(其实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以及西方的前资本主义社会,都是典型的封闭型社会。人的社会地位是由家庭和出生决定的,王侯将相生而有种,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打地洞。

我们国家历朝历代的革命本质上是一个阶层推翻另一个阶层,但推翻之后,并没有带来新的平等,不过是换了一拨人来统治而已。

譬如,新中国从成立之初,工人和农民、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不平等地位就开始凸显,再到后来则有了干部阶层及相应的特权。

改革开放之前,没有所谓的私人资本(被“割资本主义尾巴”割完了),只有权力才是值钱的,可那个时候的官员拥有权力资源,却在经济资源上相对匮乏。(有权但没钱)

改革开放之初,价格“双轨制”给权力变现提供了机会,市场价格与计划价格的差额为某些人提供了谋取个人利益的空间。

很显然,这些人不是建筑工人,工厂普工,保洁,而是某些阶层及其家属。

而后的市场化改革将国有企业、国有资源让渡给私人,很显然,得到这些好处的,仍是与权力掌握者接近的人,领导的子女和亲属。即便是后来下海的官员,尽管其个人能力相对较强,但仍然是运用在政府工作期间积累的人脉关系和对政策的把握而实现致富,包括王石、柳传志这批人,都与这个体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当然,肯定还是有守法经营和勤劳工作而致富的商人,但这些人一来数量较少,二来其发家过程无疑更为艰辛,三来没有深厚背景,其事业很快就会遇到瓶颈,要突破瓶颈,后期终究难免需要进行寻租、结盟或利益输送。(这也是很多企业家所谓的“原罪”)

最开始的时候,三种社会资源(权力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是不统一的。干部有权,但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相对较少;知识分子文化资源丰富,有地位、有名誉、有声望,但没钱也没权;老板有钱,但没权没文化。

到如今,官员工资是不高,但都有房有车有闲钱,甚至没事还弄个博士读一读(当然也可能是秘书代劳),不信去政府网站查查看;混得开的教授收入也是相当可观,独立董事、项目经费、走穴赚钱,忙得不亦乐乎;老板呢,照样可以去读个EMBA或者是在职硕士、博士,也充当起了文化人。对于高校来说那是求之不得,简直就像妓女遇见嫖客似的,笑

靥如花(哎,玷污这个词了)

三十多年过去了,“赢家通吃”的格局其实在本世纪初就基本成型了。

对比一下大城市的白领和全国各市县都有的“黑领”,前者多凭借知识和技术在体制外谋得收入,辛苦,并且来得慢、少;后者多是凭借权力和关系在体制内谋得收入,轻松,并且来的快、多。

这个比拼中,所谓的白领完败。

比如知乎的大v,其实不少就是体制外的某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和这些“黑领”根本没法比,尽管大v学历高、知识渊博、粉丝众多。

当然,这种“黑领”是少数的“人精”――够狠、够拼、够油、够不要脸。

大多数的农村或县城的人呢,徘徊在城乡之间,土地没了,就算有也不会或不愿种地了,去城市打工但没法扎根,沦为底层,停留在温饱的生存阶段,连婚恋这种需求都可能成为奢求了。

插句题外话,别老喝鸡汤了,喝多了只会让你蠢萌蠢萌的,哦不,只蠢不萌。

言归正传,这样,我们的社会就有了各种各样的二代:“官二代”、“富二代”、“穷二代”、“农二代”。

富二代嘛,有钱,典型的如很多人的老公王思聪,人家自带光环和资源,有些回答也分析了,还分析得特别好,我就不赘述了。

官二代嘛,体制内公职人员,有低阶有高阶,

高阶的不可描述,低阶的则是“吃空饷”、“萝卜招聘”、“打招呼进门”。

至于“农二代”和“穷二代”,自然是经济资源和权力资源都极为稀缺的了。

(强调一点,我不是愤青,我只是陈述事实而已。我不建议给自己和他人贴标签)

其实也有富二代官二代本事素质就很不错的。

代际传承的影响

为什么我说“你穷,是因为你父母穷”呢,就在于代际传承的影响。

与财富最密切的因素是职业,影响职业的因素是就业,影响就业的因素有很多,教育和家庭是其中关键。

2010年9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长篇通讯《社会底层人群向上流动面临困难》,提出一个疑问:穷会成为穷的原因,富会成为富的原因吗?

一、读书:知识不一定改变命运

自古以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一直是底层人实现向上流动、改变自身命运和阶层的重要途径。恢复高考之后的相当一旦时间,确实有一大批贫寒学子通过高考走上大学,分配到国家单位,并最终“鱼跃龙门”,实现了阶层的逆袭。

但是,在目前的大学教育和就业市场下,如果你是农村的孩子,没背景没关系,考上大学也未见得就有好的出路。

近几年社会底层特别是农民以及农民工家庭的子女,通过教育实现向上流动的动力越来越小,成本越来越高,总体上看,渠道

有变窄的趋势。越来越多底层的孩子没法上大学或者上大学也很难进名校了。

原因很简单,教育要出成果是需要投入不菲成本的。现在城市里校内的尖子生,除了有好的家庭教养外,父母都舍得花钱,小时候就送他们进各种培训班,学习各种特长,甚至请名师家教。穷人的孩子要想成绩好,光能吃苦

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起跑线上他们就已经低了一个级别。

《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研究报告表明,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优势地位的阶层,其子女职业继承性明显增强。在国家重点院校,具有较强的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强势社会阶层的子女占有较大的份额,教育资源、教育质量相对薄弱的

地方性院校聚集了最多的农村学生和最多的高校贫困生。

尤其是像“保送、加分、自主招生考试”等高考政策,叠加了优越家庭的优势。以某重点高中为例,每年上清华、北大的就有十几个。全班同学家庭一个比一个好,从政的、经商的,最一般的也是来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来自农民、打工仔家庭的只有那么一两个。

二、打工:改变命运的梦难圆

农村的孩子,不上学就只有一条路:外出打工。

很多没上大学的人老喜欢拿个案来说事:看人家当大老板的,不都没上学嘛。

不错,但人家没上学可能当老板,你不上学出去十有八九都是打工,累,钱还不多,更别提什么发展机会了。

我是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还偏偏是职业发展与规划及人力资源开发方向。可是对于这些没上学外出打工的,我都觉得谈啥子职业规划太虚无缥缈,并没有什么卵用。

尤其是你要一不小心结婚生子、拖家带口,在生活的重担和压力下,什么规划都很难有效。

当然,我并不是说上大学就一定有出路,不上大学就一定没出路,只是对于大多数天资平平的普通的底层人士而言,不上大学逆袭的机会更是渺茫。

三、就业:拼能力也要拼“背景”

一个人的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一个人的职业及发展,并进而决定了一个人的财富和阶层。

当家庭背景成为就业过程中一道不断升高的“隐形门槛”,普通人家的子弟,因为其父母没有金钱和权力,难以进入社会上升通道,而有着强大社会资源的富有家庭的孩子,则可以轻松获得体面的工作、较高的收入以及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公务员可能好些,事业单位和某些垄断性国企的“内部招聘”、关系招聘”,甚至“萝卜招聘”现象更为突出和严重。

如果你还在读大学,请一定好好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做好职业规划与求职准备。最重要的是学会自己去有效思考,并勇敢走出去,不断探索、尝试和改变、坚持。

你没法进行长远的职业规划,但你一步步踏实走下去,不断积累和提升,机会真的还是有。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