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药物发挥疗效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药物的剂型、剂量、用法及病人的生理因素、病理状态等。 剂型与剂量。同一种药可制成不同的剂型,以提供多种给药途径,更好地发挥疗效。一般而言,注射比口服作用快,适用于急病与抢救。口服制剂中,溶液剂比片剂、胶囊容易吸收。药物在一定范围内,剂量愈大作用也就愈强。凡能获得良好疗效、副作用较小、安全性较大的剂量,称为治疗量和常用星。对于作用强烈或具有毒性的药物,均规定了“极量”,即最大用量,若超过即易中毒。 年龄影响药物疗效。小儿与老人最为突出。小儿因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肝肾功能等尚未发育完善,应用某些药时极易引起中毒。如服用氯霉素时,由于其在肝内代谢缓慢,容易导致“灰婴综合征”。老年人(6 5岁以上)的生理功能均在逐渐衰退,对药物的代谢与排泄功能明显降低,故用药剂量比成年人要小。如长期服用地西泮(安定),副作用增加,宜减少用量。又如应用铁剂,因胃酸分泌减少而致吸收量不足,疗效不明显,需同时服用稀盐酸。 性别影响药效。如女性月经期与怀孕期,子宫对泻药或其他强刺激性的药物比较敏感,若用药不当,易引起月经过多,或造成流产、早产;在怀孕期或哺乳期,某些药物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导致畸胎,或经乳汁被乳儿吸入而造成中毒。 感应性。不同病人对同一种药物的感应性可能不同,需要适当调整。有时病人对某种药特别敏感,即使应用很小量,也能产生毒性反应,被称作“高敏性”,而另一些病人情况恰恰相反,对某种药很不敏感,甚至用到对一般病人的中毒剂量,仍毫无反应,此称“耐受性”,主要与遗传因素有关。 食物与营养。有些食物能影响某些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以致降低疗效,或产生副反应,不可与药同服。而另一些食物却有助于药物疗效的提高,应充分利用。此外,营养不良的病人,对药物作用颇为敏感,容易产生毒性反应。 病理状态。疾病既可干扰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又可改变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以致影响药效。同时,还会增加副反应,乃至中毒。如肝功能不足的病人应用氯霉素,容易中毒;肾功能不足病人对庆大霉素容易蓄积中毒。 联合用药。两种以上的药物同时用或先后应用,往往会发生相互作用,既可能使药效增强,副反应减少,也可能使药效减弱,副反应增加。前者如复方磺胺甲恶唑(复方新诺明)是由磺胺甲基异恶唑与抗菌增效剂甲氧苄啶(甲氧苄胺嘧啶)联合组成,它们可分别作用于病菌代谢的不同环节,因而使疗效大大增强。后者如磺胺类药物与干酵母合用,因药理作用相反,故疗效降低或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