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读后感800字左右,不要太长

2020-09-19 财经 86阅读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一部与西方主流经济学分析角度和方法很不相同的著作。西方主流经济学撇开了现实 社会中人们在财产、社会地位、特长等方面的差异,在一种人人平等、公平竞争的假设下,用一种把工人与物质 生产要素相等同的办法,推论出了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是一种充满和谐公正的经济体制的结论。与西方主流经济 学不同,《资本论》是一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矛盾和运动规律的著作。由于《资本论》所论述的问题触犯了 主要凭借财产所有权获得收入的资本主义社会统治阶层的既得利益,在它诞生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主要是 国外的一些非主流经济学家给了它较高评价,西方主流经济学家对它主要是采取用沉默来抵制、用批判来否定的 态度。
《资本论》中所描述的阶级冲突,与主流经济学中所描述的资本主义经济中利益和谐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 比。主流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是以存在无数财产相等的小业主组成的社会为假设前提的,《资本论》 关于资本积聚和集中的论述却接触到了垄断竞争的现象,为分析现代市场经济中存在的寡头垄断结构提供了刺 激。
在工资理论中,主流经济学沈浸在田园诗般的幻想中,将工资说成是由附加一小时工作的“边际非效用”决 定的,就像为自己种田的农夫拄着锄头,在傍晚决定再干一小时多生产的产品是不是能补偿自己多一分背痛一 样。相反,《资本论》却看到了在真实的劳动力市场上,一无所有的劳动者是如何被无形的绳索捆绑在机器上 的。在主流经济学看来,资本主义是能够想象到的最好的经济体制,尽管有时它也下意识地提到了它的某些不完 善。对于《资本论》来说,对经济体制的评价,是不能用“好”或“坏”来概括的,资本主义必须去完成自己的 历史任务。尽管它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它仍是通向一个更好世界的过渡阶段。
《资本论》中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论等学说,揭示了市场经济中的矛盾和冲突,触到主要凭借财产所 有权生活的人的痛处,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两个理论会在经济学家当中引起那么多的争议的原因。里昂惕夫等国外 经济学家还充分肯定了《资本论》有关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矛盾和运动规律理论的实证性和科学性。里昂惕夫指 出:“在试图做出任何解释以前,如果一个人想要了解资本主义企业的利润和工资实际上是什么,那么,他从三 卷《资本论》可以得到的信息,会比他在十期《美国统计普查》、一打有关当代经济制度的教科书,甚至我还敢 说,再加上托斯丹· 凡勃伦的所有论文集当中,可以找到的信息都更真实也更有用。”
《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矛盾和运动规律的论述具有现实意义,《资本论》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预见 具有很高的价值。在马克思所未曾料到的社会变化中,有许多变化本身是《资本论》有关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矛 盾和运动规律的论述做出反应的结果。由于《资本论》有关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矛盾和运动规律论述的深度和广 度,不管人们对《资本论》抱有何种态度,都必须对《资本论》揭示的这些矛盾和规律做出反应。可以肯定地 说,如果没有《资本论》,就没有今天的世界。
《资本论》作为一部具有崭新经济理论体系的著作,包含着较多的对早期自由放任资本主义制度和为这种制 度辩护的经济学说的批判,多数国外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无疑是一种比较容易陷入只为某一利益群体愿望说话 陷阱的学问,同样地,只为某个利益群体说话的经济学必然具有较大的片面性。不应该忘记,马克思本人是承认 经济学中“非庸俗”的纯科学因素可能存在的,因为他曾说李嘉图不“庸俗”,换句话说,不只是一个辩护士。 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是不可能被党派利益买到的,《资本论》作为一种代表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经济学理论体 系,其科学性远远大于批判性。
《资本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还具有这样的科学性。这个理论不是在主流经济学供求价格理论而是在劳动 价值论的基础上,说明了超出投入的产出剩余的创造过程。劳动者可以创造产出剩余的事实,在封建社会是清晰 可见的,但到了存在交换关系的资本主义社会却变得神秘莫测。剩余价值理论揭穿了这种神秘面纱,阐明了在资 本主义社会,产出剩余仍然是劳动者创造的,不劳动者凭借财产所有权只是可以瓜分到这些剩余的事实。剩余价 值理论所阐明的这种产出剩余总是由劳动者而不是由非劳动者创造的事实,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本质规律,它是不会因社会经济制度的不同而改变的。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