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赤字-预算赤字对经济有什么影响请举例说明,

2020-08-27 财经 217阅读
  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   (一)关于财政赤字对经济影响的基本观点   关于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人们的认识一直存在较大的分歧。   1。西方经济学对财政赤字经济影响的不同论点   凯恩斯以前的经济学家认为赤字对经济会产生“坏”的影响,因此对赤字持否定态度,认为赤字是战争、自然灾害使经济遭到破坏所产生的结果,财政赤字只是加大了政府的非生产性支出,沉重的赤字拖累迫使国家滥发铸币和纸币,造成的后果,一是赤字会降低资本积累,减缓经济发展过程;二是赤字会引起货币贬值,使人民蒙受灾难。
  凯恩斯及其追随者却认为,在经济萧条时期,有效需求不足,大量失业者存在,因而执行赤字政策,扩大支出刺激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可以达到促进经济发展之目的。他们认为赤字财政是一种财政政策工具,当经济周期处于谷底状态时,政府可以通过反周期的赤字财政政策,使经济爬出谷底恢复繁荣。
  从资本主义实践看,凯恩期主义理论确实拯救了30年代陷于“大萧条”中的资本主义经济。   而70年代以后,由于资本主义经济中滞胀的出现,新的一些经济学派又开始否定凯恩斯的理论,认为财政赤字是一种公害,它引起通货膨胀,抬高利率,导致贸易经常项目的逆差,对私人投资具有排挤效应等。
  直至目前,对财政赤字的经济影响仍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2。我国理论界对财政赤字对经济影响的看法也存在分歧   持否定态度的认为,财政赤字有百害而无一利,它导致通货膨胀,形成虚假购买力,加剧消费与积累比例的失调等等。另一种意见认为,上述认识过于绝对化,无法解释我国近二十年间连年赤字但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仍取得重大成就的现实。
  对财政赤字的利弊不能一概而论,对财政赤字是否导致通货膨胀,是否能成为调节总供给的手段之一,等等,都要进行具体分析。在一定条件下,财政赤字也有积极作用的一面。   (二)财政赤字对经济影响的一般分析   1。财政赤字与货币供给   很多人用“财政有赤字,银行发票子”这句话来形容财政赤字与货币供给的关系,而事实上,赤字与货币发行并不一定存在这样的因果关系,财政赤字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虽可能与赤字规模的大小有关,但更主要的还取决于赤字的弥补形式。
     (1)财政赤字由银行透支或借款弥补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财政向银行透支是当财政出现赤字时靠银行资金来弥补,财政对银行既不还本也不付息。“借款”是指财政与银行之间形成资金借贷的权责关系,即有借有还,并支付利息,但实际上80年代以来我国财政向银行借款后主要是支付一定的利息,尚未还本,因此,在我国财政透支与借款实质上差别并不大。
     第一,财政发生赤字向银行透支或借款会增加中央银行准备金从而增加基础货币。我国财政向银行透支或借款是发生在由中央银行代理国库职能的情况下,也就是说根据制度安排,财政的一切收支都是通过中央银行帐户入库和拨付的,出现财政赤字意味着财政收进的货币满足不了必需的开支,这部分货币差额需向银行“借”。
  比如财政向银行透支或借款100亿元,在财政借款帐户的借方记100亿元,在国库存款帐户的贷方记100亿元。这样就可以安排100亿元支出,并通过各种用途分别形成企业存款,居民储蓄或手持现金。可见,财政向银行透支或借款会增加中央银行的准备金从而增加基础货币,这是毫无疑问的。
     第二,财政向银行透支或借款是否会引起货币的非经济发行从而导致通货膨胀。我们知道,随着经济的增长,货币的需求量也必须要增加,货币供给量就必须与之相适应,在新增的货币供给中,有一个由货币系统决定的基础货币增量,在这个限度内货币的发行都属于正常的经济发行,是有物质保证的。
  财政透支或借款如不超过这一限额时,就不会发生货币的非经济发行,也不会引起通货膨胀。但如果财政透支超过了这一限额,超过的部分必然会引起货币的非经济发行,即成为没有物质保证的空头票子,财政用这部分借款安排支出,无疑会造成社会需求总量的膨胀导致通货膨胀,物价上涨。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赤字并非是通货膨胀的唯一因素,信用膨胀同样会造成通货膨胀,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划等号。   (2)发行公债弥补财政赤字的货币效应。   发行公债弥补财政赤字的货币效应,应视不同的债权人而定。   第一,当购买公债的是居民个人或企业,包括商业银行时,一般来说只是购买力的转移或替代,这种公债的收入是实实在在的收入,是债权人把属于其支配的商品物资转移给政府支配的货币收入,是有物质保证的,因此不会产生增加货币供给的效应,不会造成通货膨胀。
  如果国家把公债投向国民经济急需的“瓶颈”部门和基础设施建设,一般来说将有利于改善总供给,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但是,这里还有一个细节需要进一步分析,当居民或企业用储蓄或定期存款M2购买国债,通过财政支出转变为M1时,虽然M2口径的货币供给规模不变,但其中M1的规模却增加了,这种结构性变化,对市场均衡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二,中央银行购买公债实际上是货币发行,效应相当于“向银行透支”。它的传导过程是,中央银行认购政府公债,财政将公债收入用于支出,则中央银行的财政金库存款减少,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相应增加。商业银行有超额储备,就可能用以扩大贷款规模,增加货币供给。
  如果商业银行在存款增加的同时并不扩大贷款规模,或中央银行认购公债的同时,相应地压缩对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也不会扩大贷款规模,于是就不会导致货币供给的增加。   2。财政赤字扩大需求的效应   凯恩斯主义所奉行的财政政策是运用政府支出和税收来调节经济。
  在经济萧条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失业,政府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增加政府支出,减少政府税收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必然出现财政赤字,因此,赤字就成为财政政策中扩大需求的一项手段。   财政有赤字,必然扩大总需求,但其扩大总需求的效应有两种,如前分析,一是财政赤字可以作为新的需求叠加在原总需求水平之上,使总需求扩张;二是通过不同的弥补方式,财政赤字只是替代其他部门需求而购成总需求的一部分。
  它仅仅改变总需求结构,并不直接增加总需求规模。   完全以国债收入弥补的“软赤字”,只要不超出适度债务规模,其扩张效应一般可被控制为良性的,即可以有意用作反经济周期的安排,在经济萧条阶段刺激需求,“熨平”周期波动,一般不致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这对我国的经济是有现实意义的。
     3。财政赤字的排挤效应   财政赤字的排挤效应一般是指财政赤字对私人消费和投资所产生的排挤影响。当政府因支出庞大产生预算赤字时,一般需发行公债向公众借款。发行公债是国家信用的一种形式,在货币市场上,如果私人储蓄量不变,则政府债券与企业债券等有价证券将共同竞争市场上有限的资金。
  当公众出于对国家债券的高度信任而争购公债,政府在总储蓄的占有上便处于优势。政府发债占总储蓄的比重越大,就会有越多的非政府借款者因筹不到资金被挤出货币市场,加上赤字支出促使利率上升,必然会排挤出一部分非政府投资,从而抵销政府赤字支出的部分扩张性作用。
  但这种结果并不是绝对的,一方面政府赤字的排挤效应会被政府扩大投资支出所产生的“乘数作用”所抵销;另一方面,“排挤效应”如果与政府有意进行的经济结构合理化调整结合起来,则可以改善资源配置,对国民经济产生有益的影响。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种种原因造成财政困难特别是中央财政困难,在基本建设投资资金来源中预算内投资的比重已显著下降,1996年和1997年仅为6。
  3%和6。4%,而企业自筹资金的比重1996年为45。7%,1997年为46。5%,国民经济的积累率与80年代初相比也不相上下,这说明在改革中通过多种措施扩大了非政府投资比重,尽管改革20年来连续出现赤字,但财政赤字的“排挤效应”并不明显。   (三)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财政赤字的经济影响的再认识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再生产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都是由国家计划统一安排,与此相适应,一向是执行年度财政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方针。
  在传统财政观念中,财政赤字被视为资本主义经济的特有现象,在我国即使偶而出现,也不过是经济工作一时失误的后果。事实上,改革开放以前,财政赤字也只是在少数年份出现。改革开放后,1979年出现了巨额赤字1 70。67亿元(硬赤字)和以后多年连续出现的赤字,以及不得不在年初编制预算时就打赤字,开始引起理论界和政府的关注。
  连年财政赤字形成的原因和财政赤字的经济影响,一直成为经济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探讨的热点。   关于我国财政赤字形成的原因,在传统体制下主要导源于急于求成,基建规模过大;改革开放后,预算内投资比重大幅下降,上述因素虽可能在某种程度上继续存在,但影响力已不大,而经济转换时期支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特殊需要及财政收支机制的缺陷,则成为产生赤字的主要原因。
  经济体制改革本应提高经济效益,为财政提供更为充裕的收入,但这需要一个过程,甚至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由于我国改革是渐进式展开的,改革不到位,分配机制不完善,经济秩序不正常,税收流失严重,中央财政财权分散、弱化,因而改革效益超出改革成本的转换还迟迟未能在财政收支上体现出来。
  改革开放初期,国民经济百废待兴,为实现大局稳定和理顺基本关系,落实政策,“归还欠帐”,需要财政增加支出,以后的改革过程中,维持稳定的数额颇高的“安定团结”补贴又必须打入到财政收支中,例如,仅价格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两项合计,90年代的年度规模超出1000亿元,高时可相当于财政总收入的1/3。
  经济建设与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对财政支出提出的要求,一般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性质,而且具有“只能增加,不能削减”的支出刚性,所以,财政支出很难压下来。在这种情况下,财政入不敷出,发生或安排赤字,实际上是为宏观全局的稳定,为改革开放顺利进行而付出的一种代价和成本,并且客观上具有对各方面利益主体矛盾摩擦的调和与缓冲效应。
  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财政赤字是我国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经济条件下的必然产物,其客观效应具有消极和积极的两面性:一方面,我国这些年赤字主要的负面消极作用仍在于它为总需求膨胀推波助澜,有妨碍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我国这些年的赤字并未导致政府投资相对份额的上升,而是主要偏向于承担改革成本和维持社会安定支出,这有别于多数国家的一般情况,而且在改革以来的特定时期,连年赤字成为资金供需矛盾和利益分配摩擦的缓冲器,这些在客观上对于社会与经济上又有一定的正面积极的作用。
     总之,财政赤字本身其实无所谓好坏,要视它所存在的经济环境及它所起的作用而定。当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的“经济紧运行”状态下,财政赤字连年不断并数额较大是比较危险的。在国民经济运行处于萧条时期,为了复苏经济,扩大有效需求,政府有必要扩大财政支出,实行赤字财政政策。
  1998年我国经济面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及特大洪水的破坏,为重建家园,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政府执行的赤字财政政策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不能否认。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考察,财政赤字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一种财政政策工具,利用得当可以对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
   。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