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散文"和"骈文"有什么不同?谈谈唐宋以后"古文"的内涵。

2022-03-28 文化 122阅读
  1、古代散文和现在的散文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它分为: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诸子散文诸子百家,什么韩非子、墨子啊那些人为宣扬自己家的言论写的文章,哲理性强,如《荀子》里的《劝学》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书名叫《**子》的一般都是这一类历史散文顾名思义就是和历史有关的,著作有《战国策》、《左传》、《国语》等,主要写一些历史上哪个哪个贤臣怎样讽谏一类的事情,如《战国策.赵策》里的《触龙说赵太后》等等前者给人感觉象现在的不折不扣的议论文,后者象记叙文,并且夹叙夹议。开始学的时候还真把题材误认为是议论文了呢,后来才知道应该是古代散文。
2、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汉族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中国的散文从汉代到六朝,出现了“文”、“笔”的对立。所谓“文”,就是专尚辞藻华丽,受字句和声律约束的骈文。所谓“笔”,就是专以达意明快为主,不受字句和声律约束的散文。(此处所述不当。据刘勰《文心雕龙˙总述》引录颜延之观点称:笔之为体,言之为文也;经典则言而非笔,传记则笔而非言。而刘勰本人的观点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可见发生于宋齐时期的文笔之辩着眼点在于有韵与否,而非散文骈体之别。而况,南北朝时期的散文也多有押韵,故加修正。)
  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
  所谓"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先秦和汉朝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