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中正为什么要把国民政府从南京迁到重庆?

2020-10-12 综合 233阅读

上海失守,南京岌岌可危,所以蒋介石考虑迁都重庆。

1937年11月8日晚,蒋介石急令所有在上海的作战部队撤出战斗,退守南京。1937年11月12日,历时三个月的淞沪抗战黯然收场。消息传到南京,南京城内人人自危,悲观情绪迅速蔓延。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上海距南京太近,还不到300公里,如果日军舰队从上海出发溯江而上,仅需一日便可到达南京。此刻蒋介石清楚的知道洛阳和西安已不再安全,唯有沿长江西迁这一条路可以走,利用中国的战略纵深,以空间换时间。

但是具体选在哪里,蒋介石心中还没有答案。就在这个时候,陈诚向蒋介石提议西迁四川。这提议让蒋介石想起了当年入川剿共途径重庆时的一段感受。

重庆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群山环绕,沟壑纵横,不仅可以阻隔日军的机械化部队,多雾的天气还可以避免敌机的轰炸,确实是个难得的好地方。蒋介石当即接受了陈诚的建议,于是重庆成为了政府迁都的首选。

扩展资料:

迁都重庆的影响

八一三事变后,上海沦陷,首都南京危如累卵。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以继续抗战,并最终于1940年9月正式定重庆为“陪都”。战时地位的转换给重庆市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其从政治经济到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不仅使四川精神在抗战中凸现出来,而且加快了重庆城市现代化进程和市民生活习俗、精神面貌的改变,同时还加剧了重庆市民生存压力和贫富差距。

还都南京

重庆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中肩负了重大的历史责任,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投降。1946年4月23日,国民政府发布命令,以国民政府即将还都南京,决定在重庆恢复国民政府主席重庆行营。5月5日,国民政府还都南京,重庆作为战时首都的历史使命随之结束。

迁都重庆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也是最大规模的一次政府首脑机关和国家都城自东向西的大迁徙。重庆,由一座古老的内陆城市一跃而成为中国的战时首都。

在多种力量、因素的综合,共同推动着重庆在抗日战争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条件下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由一座古老的内陆城市一跃而成为中国的战时首都,成为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各党各派参加其中的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活动舞台。

由一座古老的军事城堡一跃而发展成为中国抗日战争大后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外交活动与统治中心,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战区的指挥中枢,于整个国家的政治事务中发挥着首脑、中枢和灵魂的重要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重庆国民政府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