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抗战后期的日军不希望国民党政府垮台

2020-05-07 综合 194阅读
你这句话是曲解了日本对华战略方针!
1.1938年前,日本对华战略为:通过一到两次主力决战,摧毁中国军队野战主力,从而迫使蒋介石无兵再战,只能向日军屈膝投降。但自抗战爆发以来,日军连续发起天津、上海、南京、太原、徐州等一系列会战,都没能达到其歼灭中国军队主力的作战目标。尤其是在徐州大突围中,日军倾尽全力,甚至于已经完成对中国野战主力约55个师的包围,但仍然让中国军队全部突围而去。共和国中将.解放战争头号功臣 郭汝瑰将军在他1999年出版的回忆录中对徐州会战给予极高评价:”我军55个师几十万人离心退却,竟没有一支部队遭日军分割包围,且向敌后突围的部队,事后也平安返回.......徐州会战为中国抗战保存了最精锐的力量,为抗战胜利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日本中国派遣军在给天皇的报告中写到:此次会战劳师远征千里,损失惨重,战果之微,超出任何人想象。此次会战让日本人知道尽管中国军队装备低劣、训练素质低下;中国国内政权林立、派系繁多,但中国军民血战到底、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之决心是日本人从来没想象到的。日军终于明白,要想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消灭任何一支中国军队都是极其困难的事情。于是自从徐州会战后,直到豫湘桂会战(大陆交通线战役)前,日军的作战计划再也没有提“一举消灭多少多少中国军队”这股虚劲了。日本对华战略也更改为:通过占领在中国政治、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地区和城市来迫使蒋介石政权从一个国家性政权降格为一个地方性政权,最终令其屈膝投降或至少接受被占领区受日本统治的事实!--这也就是日军在抗战中期执行的所谓“不以蒋介石政府为对手”的对华战略,并不是不想打垮国民政府,而是没这个能力。
2.1943年底,东条英机上台,完成日本内阁一元化进程(独裁政治)。面对在中国和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的窘境,东条英机很清楚,日本已无法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现在要做的就是如何让日本以尽可能小的代价,体面的退出战争。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要多打几个像瓜岛这样的能够给予美国无法承受之痛的战役(此时美国还没启动跳岛作战计划),让美国人愿意与日本谈判。而这种战役需求的不是海军而是陆军,但日本陆军精锐约200万人深陷中国战场无法自拔。换句话,和谈的基础就是要如何尽快的结束中国战场,但由于东条英机上台时已经明确否决了上任内阁提出的“与中国媾和,双方恢复1937年前态势”的方案。于是,东条英机决定发动一次超大规模的会战来歼灭中国军队主力、攻占重庆、灭亡中国。当这份作战计划送到中国派遣军总部和长江中下游战区司令部征询意见时,却招到强烈反对,中国派遣军司令烟峻六大将委婉的指出:这个计划目标不明确,因为中国军队野战主力位于长江中下游,其作战方向与攻占重庆相反,日军无法拿出足够的兵力多线作战。而且,根据与中国军队数年的战斗经验,不管是歼灭野战主力还是攻占重庆,都无法迫使国民政府投降。长江中下游战区的高级指挥官更加明确的指出:以目前日军的兵力,能维持现状已经非常困难了,冒然出击只能是自取灭亡。但这一切无法动摇东条英机的决心,他首先疯狂扩军34个师团(之前总兵力为64个师团),这些被关东军评价为“战斗力仅为长江中下游师团十分之一”的部队替换了原驻守满洲和朝鲜的精锐部队。而这些精锐则全部调往长江中下游参战。截止1944年豫湘桂会战开始前,日军集结用于进攻的机动部队已达到154个联队超过70万人(作为比较,武汉会战,日军总兵力,含守备部队为132个联队,南昌会战为88个联队),这不仅是中国战场、整个二战,而是日本历史上投入兵力最多的一次军事行动!由于英军擅自进攻缅北且被包围于英帕尔平原,中国军队不得不出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支主力入缅作战,这导致兵力锐减。按日军前线总指挥横山勇的书面报告:.....中国军队可用于作战的兵力已下降至50个师约30万人....。会战开始前,缅北战事已经打响,因此,作战计划做出调整,分为3个目标:1.攻占重庆;2.歼灭长江中下游战区中国军队野战主力;3.打通缅北陆上交通线,增援英帕尔。号称百万的日军,打了几个月,却连第九战区都未能迈过。第一和第二目标未能达成,而第三目标.....实际上搭不搭成也无意义了,因为英帕尔日军已经被卫立煌将军的远征军全歼。---所以,抗战后期,日本还是下了灭亡中国的决心,只不过,确实没那能力罢了。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