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后根据《凡尔赛和约》
德国被剥夺了在海外驻军的权利,比如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包括青岛的军事基地)全部转交给日本。
因此二战开始前德国在海外没有军事基地(除开始前就占领的地点,比如奥地利的部分地区),二战开始后也仅限于有德军到达的地方,即欧洲和北非,至于多少无法统计。 南极是人类最后的一片净土,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看上了这片土地,他亲自布置了对南极的远征行动,企图在南极建立军事基地。
20世纪30年代,鲸油是当时德国国内生产人造黄油和肥皂最重要的原料,为此德国不得不每年从挪威进口约20万吨左右的鲸油。挪威在南极的捕鲸站使一些官员分外眼红,他们向戈林等人建议要在南极建立德国捕鲸站,但并未得到高层的认可。直到1938年一支德国捕鲸舰队从南极顺利返回后,这一建议被提交给×××。当时,×××正在密谋发动世界大战,在南极建立基地正好符合他的战略目标,因此×××决定秘密向南极派遣一支远征队。
经过层层挑选,33名身强力壮并忠于德国的人被选中组成了南极远征队,德军总参谋部任命阿尔弗雷德·利切尔为远征队总指挥。在高层的关照下,一艘名为“施瓦本兰登”的货船被用于运载远征队员前往南极,这可不是一条普通的货船,它能搭载和起落飞机,颇有些“准航母”的气势。随后,××××对入选的队员进行了仔细审查,最终只有24名船员被允许登船。××××还警告他们,谁要是泄露这一最高机密,他们留在德国国内的家人将被送往集中营。1938年12月,“施瓦本兰登”号在远征队总指挥利切尔的率领下从汉堡出发前往南极。
1939年1月,远征队抵达了挪威宣称拥有主权的南极×德皇后地,并开始制作该地区海图。接下来的几周,从“施瓦本兰登”号上起飞的2架飞机在近60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进行了15次飞行,拍下了超过1万多张照片。随后,德国宣布吞并东经20°至西经10°的南极×德皇后地,并将该地重新命名为“新斯瓦比亚”,3面旗帜被插在了海岸边,另有13面旗帜由飞机空投到内陆。
远征队员在海岸登陆后,留下了表明主权的标记,他们建立了一个临时性基地,以便进一步深入内陆点。据远征队的报告说,他们驾机在南极内陆发现了温泉,温泉周围奇迹般地长有植物,远征队将该温泉称为“施摩尔绿洲”。由于气候因素,在完成预定使命后,“施瓦本兰登”号于1939年2月搭载远征队员返航。
远征队首轮行动的成功使×××十分兴奋,他计划在1939-1940年和1940-1941年再对南极进行两次远征,×××希望通过这两次远征,建立固定的南极基地,更重要的是,能将德国的版图扩展到南极。然而,对南极的首次远征结束仅7个月后,第二次世界大战便爆发了,后两次大规模远征南极只好暂时作罢。
1940年6月,法国战败投降,×××再度对南极产生了兴趣。他命令德国海军总司令埃里希·雷德尔元帅研究建立南极基地的可行性,因为×××希望德国海军能通过南极基地控制南大西洋、印度洋和德雷克海峡。1940年圣诞节期间,德国海军巡洋舰“亚特兰蒂斯”号抵达南印度洋上的克尔格伦岛,补充淡水和修整,不久德国海军便以此为基地,往南攻击南极附近的盟国舰只。1941年1月,德军海上突击部队在南极×德皇后地以北海域俘获了2艘挪威商船,第2天又俘获了3艘商船。此时,×××觉得建立南极基地的时机已然成熟,他直接授权潜艇部队司令卡尔·邓尼茨负责此事,邓尼茨觉得在南极拥有基地更可发挥其“狼群战术”的威力,不过他也承认在自然条件如此恶劣的地区建立军事基地存在相当大的风险。
盟军破译了德国可能在南极建军事基地的情报,由于担心德国潜艇利用南极大陆作为补给基地,英国皇家海军“百慕大女王”号在1941年摧毁了挪威在南极的捕鲸站,并加强了在南极附近的海军巡航力量。邓尼茨认为德国海军此刻不宜冒险到南极建立基地,就向×××表示还需等待时机,随着欧洲战事越来越激烈,×××建立南极基地的计划就这样被搁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