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帝国,自古以来就受到北方游牧民族南下进攻的威胁,其历史,最早当追述到犬戎部族入侵镐京导致西周灭亡的烽火戏诸侯事件,自此以后,直到满清入关,这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们。
汉与北方异族的交战史,同时也是我们民族发展、进步的一段历史,这其中作为农耕文化代表的儒家文化起着不可估量的伟大作用,最终,在宋代,达成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最高峰。
然而时至今日,人们开始鄙视宋朝了,认为宋代的对外战争一直失败,并且被外族两次灭国,把这当成中国历史耻辱的开始,言必称汉唐,时刻想着的是再现汉唐光辉,而宋的成就却被绝口不提,甚至于把这一切归罪到儒学的身上,认为正是由于儒学的影响,导致了汉人血气的衰退,结果屡战屡败。
那么,这是事实吗?今天我就来分析一下历代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和宋朝灭亡的背景原因。
汉唐所面对的,是由同样的北方少数民族所建立的匈奴汗国和突厥汗国,这些游牧民族的单兵作战能力,远胜于汉民族的农耕士兵,这一点,是历代皆知,与血性、斗志等无关,而是由于人家是在北方的大草原上和天地、自然争锋而锻炼出来的,相比之下生活在气候温和的中原地区的汉族兵,根本是先天不足,拿这个跟人家碰,岂非找死?事实上,面对强大而团结的游牧民族联军,以汉高祖百战之师,有白登之围;以唐高祖倾国之力,有迁都之议,无论汉与唐,考虑到这个问题的时候,都是要先避让一下的。
然而,我要说,真正的战争中,游牧民族是赢不了的!为什么?首先,我们要问,游牧民族的国家,到底是什么样的国家?
上文提到了两个字:联军。无论突厥汗国还是更早的匈奴汗国,不过是草原上一个最强大的势力作为盟主,所建立起来的各部族联盟“国家”,在这样的国家里,大汗有一个,小汗数不清,有实力的酋长们时时刻刻都在惦记着大汗的位子,这样的争斗在客观上保证了游牧民战士的强悍,可同时也让这个联盟变得更加不稳定。这也是为什么草原上不时会有杰出人物诞生,如冒顿、颉利,可是人一死势力就会消散的原因。于是,当那些牧场靠近汉地的部族在发现一个同样强大,甚至比原本的盟主更强大,而且对于他们的牧场、牲畜没有要求的新盟友时,他们的反应,可想而知。
其次,他们南下的目的是什么?我们汉民族,一提到战争功绩,首先想到的一个词就是开疆拓土,可是如果用这种思路来解释游牧民族的行为,那就大错特错了。
对农耕民族来说土地就是生命线,战争的首要目的就是开拓和守护土地。这一点我们的农耕民族和他们有着本质的区别,对游牧民族来说,他们的民族秉性就是逐水草而居,对他们来说,只要是有水源、有牧场的地方,他们就可以生活下去。他们也可能会为了一块牧场大动干戈,可是失败的一方并不会受到灭顶之灾,只是换一个地方继续游牧而已,他们的心中战争是与天地、与自然、与同类竞争的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只要你够强大,抢劫和掠夺,都是很合理的行为,他们根本就没有我们的那一种对土地的眷恋之情。
那么,他们南下的目的是什么呢?很简单,两个字,掠夺。每当草原上环境恶化的时候,他们就把气候温和的汉地当成了自己的粮仓,战争的目的就是为了抢夺各种生活必需品,至于说消灭汉人?他们根本没想过——身为牧民,会把自己的羊都杀掉吗?当然,这种掠夺有的时候是小范围的,而有的时候,当汉民族为了守护自己的财产而派驻了重兵的时候,那就要各部族联合起来行动了。从历史上看,这样的联合行动,能够最终被我们挫败的,还没有一次。
然而,再强大的联盟也仅仅是联盟,只要是联盟就有分化瓦解的可能,更何况草原部族的联盟内部本来就有着这样和那样的破绽。这就是我们的取胜之道。
汉民族对游牧民族的战争,所使用的无外乎两招:一是分化瓦解,二是斩首行动。汉武帝时兵分三路,奔袭千里,直捣匈奴王廷,一路之上,为了保守秘密,将所有见到的牧民、商旅全部杀掉,而放到唐代也一样,首先分化出了以突利为首的一批小汗们,最后还是由李靖千里奔袭抄了颉利的老窝。这样的行动如果放在中国,则是无法想象的。可以设想一下,在今天,一支特种部队在上海登陆,一路见人就杀,直奔北京,他能保密多久?他又能走出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