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的入门书籍哪些最好?

2020-05-03 教育 79阅读

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书本上的知识(尤其是国内的大多数教材)非常有局限性,它们可以从理论上告诉你“什么是管理学”、“管理学的特征、性质” 以及 “它包含哪些内容”,但却无法帮助你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

因此仅仅是读书学习还不够、还需要大量实践、试错、改进,才能慢慢掌握。

就像我们学车,真正学习“怎么开车”的时间很短,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在教练的指(man)导(ma)下、不断练习才成长起来的。

如何学习管理?大多数人都会经历这三个步骤:入门、实践、拓展。

接下来分别聊聊这三个步骤。

首先是入门。

在这个阶段,如果你想系统学习管理,推荐你去读几本好的管理学教材。虽然它们有些晦涩难懂,但却是最系统最全面的书。

如果只是想了解这个领域,我推荐12Reads系列,浅显易懂,且是公认的经典书籍。这一系列的书籍都非常入门、实战,下面要提到的《管理者必读12篇》正是12Reads系列其中的一本。

虽然互联网时代的管理方式发生了很多变化,但德鲁克的理论并没有完全过时。建议可以从《管理者必读12篇》这本书开始读,然后再去读一读《管理的实践》、《成果管理》等;

另外还推荐《第五项修炼》,从系统思维的角度来看“管理”;

以及《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讲的是个人管理。

其次是实践。

读完上面推荐的几本书,应该可以构建起比较系统的“管理思维”了,接下来就是在工作中获取更多经验,这比读书更快。

为什么我不推荐继续阅读?

因为,前面我们提到: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它有很多知识是“隐性知识”,无法通过言语、文字来传达。即使你把古今中外的管理学理论都烂熟于心,但真正让你管理一家公司、带领一个团队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以前学过的东西,全都是“纸上谈兵”。

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把自己放到实践中去学习、实地操作。

你可以多观察上司、老板是如何管理项目的,如果他们肯亲力亲为地带你熟悉,那就再好不过了。

最后是拓展。

当你具备了管理学思维、并且拥有一定的管理实战经验,那么,我想,你离自己的职业“天花板”也不会太远了。

下一步,就是突破这个天花板、超越自己的局限。

这个时候,我推荐你读一些互联网时代管理方式的书,比如《谷歌:重新定义公司》、《重新定义团队》,以及介绍华为、万达、腾讯这些公司的管理方式的书,一边读一边观察、一边实践一边纠错。

还可以订阅几套管理学方面的杂志,随时随地掌握最前沿的管理资讯。

此外,还有一种更省力的方式——直接请教职业生涯规划师,让专业人士为你找到进阶的路径。

除了了解最新的前沿资讯以外,我更建议你“向后看”——读一读《管理思想史》,全面了解一下管理学的发展脉络。

历史是一门面向未来的学科,所以,当你对前路感到迷茫的时候,不妨回过头去、追根溯源、从管理学大师身上找到灵感。

一点个人建议,仅供参考。

延伸阅读:管理学的历史发展

工厂管理--古典管理阶段

工厂管理理论基于科学管理, 以生产管理为主, 旨在提高工厂的生产效率。科学管理以经济人为对象, 遵循效率至上的原则, 强调工厂应该以制度管理来代替传统的经验管理, 而工人则应当以科学的方法取代过去已经习惯了的工作方式。这种效率观被爱默森提升为以组织手段来提高效率, 又被库克进一步推广, 在非工业组织中传播效率主义。

随着统计方法、数量模型以及计算机的应用或普及, 以生产为核心的管理理论开始向着管理科学的方向发展, 产生了决策理论、运营管理、系统理论和控制理论。这些理论的形成, 为管理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决策理论与过程理论之间存在很多重合的观点 , 两者的结合又为组织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运营管理把管理的内容从生产管理扩展到商业管理; 而系统论与控制论作为分析工具促进了管理学的整体发展。

在把工人的个人效率转化为组织效率的过程中, 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和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对科学管理理论进行了补充, 从而形成了古典组织理论。法约尔关于管理原则的观点被厄威克归纳为八项原则, 关于管理职能的原则被古利克进一步发展为( 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 七职能论。韦伯提出的科层制也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必不少的组织形式 。 [3]

组织管理--当代管理阶段

梅奥的霍桑实验可以说是管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梅奥在社会人假设的基础上认为, 对金钱的需要只是工人想要满足的需要的一部分, 工人的大部分需要是情感慰藉、安全、和谐、归属 。既然人是一种社会人,并且在正式组织内部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那么, 管理就必须着眼于社会和人的技能, 在正式群体的经济需要与非正式群体的社会需要之间达成平衡, 而且应该关注人际关系。于是, 人际关系学说应运而生。

但人际关系学说出现了一种极端的观点, 即把人际关系看成是目的, 而不是手段。根据这种观点, 只要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生产率的提高便是自然而然的事。这种极端的人际关系观混淆了管理的起点与目的,为了还原管理学的逻辑起点, 由人际关系学说发展而来的行为科学理论沿着个体和群体两个层次对人性进行了深入探讨。马斯洛把人看成是心智成熟的自我实现人, 麦格雷戈的超Y理论对经济人和社会人的观点进行了初步的融合,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等对人的心理活动过程进行了剖析。在群体层次, 卢因的群体动力学理论对非正式组织的团体行为进行了分析。除此以外, 坦南鲍姆的领导行为连续体理论、利克特的领导四系统模型等对领导行为及领导类型进行了探讨。

在人际关系学说、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 有关组织、群体和个体间冲突的研究也获得了快速发展。冲突研究和行为研究的融合促成了现代组织管理理论的雏形, 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组织理论又把人际关系学说涵盖其中。 福列特关于冲突的建设性论述把组织看作是一种协作系统, 并据此认为组织管理不应该只重视人际关系的构建, 更应该注重员工间的合作状态;而且, 这种协作应该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此基础上, 福列特又提出了参与式管理。受梅奥、福列特等人的影响, 巴纳德将社会系统观点引入了正式组织研究, 并且对权力和权威进行了全新的诠释, 把组织看作一种社会系统, 而不是韦伯所说的科层制。在组织管理的具体方式上, 阿吉里斯的个性管理、麦格雷戈的人性管理、利克特的群体交互及适应行为研究、汤普森针对组织的系统研究方法都对传统的过程理论进行了补充和扩展, 而德鲁克注重实践的管理思想尤其是在如何整体提高组织效率的问题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管理学正式进入了现代管理理论发展阶段, 特别是德鲁克所提出的目标管理理论已经包含了后现代管理思想的参与式管理和自我控制。

组织间管理--现代管理阶段

在组织管理理论日趋成熟之时, 学者们注意到: 虽然管理学已经建立在社会人的人性假设之上, 但员工却被局限在单个组织中, 并被作为组织人来看待。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已成为知识的载体, 知识管理变得尤为重要, 知识和技能成了管理的核心问题。 [6]  在后现代哲学的影响下, 管理学也向着后现代发展, 企业员工不只是简单的被管理者, 更应该是自我管理者。面对复杂的组织情境, 任何一种管理模式都不具有所谓的普遍适用性, 这就要求管理学运用不同的社会历史因子来考察在不同语境下比较有效的管理方式。 [7]  人被看成是符号动物, 管理学也开始强调人的非理性, 而否认人的理性, 从而形成了后现代管理理论 。企业文化理论把人视为文化人。这一阶段的管理理论抛弃了传统人性的理性观, 主张通过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提高组织效率。因而, 人性得到了充分的解放, 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的主宰, 并且谋求自身的全面发展。

在后现代时期, 单一组织研究正逐渐被商业生态系统研究所取代, 网络打破了原有组织的空间范畴, 迫使学者重新界定组织的边界 。于是, 网络理论成为解释组织间关系的一种代表性理论 , 一些复杂的组织也相应被称为网络组织 。在新的竞争环境下, 企业本身就是多元关系的集合 , 并且又嵌入在庞大的网络之中。组织间关系能够帮助企业突破自身疆界的束缚, 不断与外部组织和环境进行互动, 并且从外部获取自己所缺乏的资源, 相对低成本地构建自己的竞争优势。

学术界和企业界也越来越重视组织间关系管理问题。摩根和亨特曾提出过网络组织管理的五个基本条件, 它们分别是选择合适的战略合作伙伴并维持良好的伙伴关系、建立合作伙伴间的科学的信用管理体系、建立有效的冲突管理系统、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和共同目标。而甘拉迪则认为, 企业在选择合作伙伴以及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时, 应该遵循兼容性、能力和承诺三个原则, 即所谓的3C原则。在具体探讨组织间关系的研究中, 学者们从资源基础观、知识基础观、社会逻辑观和学习理论四个视角对组织间关系进行了探讨。 此外, 学者们还总结了基于市场的管理控制模式、科层制管理控制模式和以信任为基础的控制模式, 分别从市场交易、合同条款和社会关系三个方面来建构组织间管理控制系统。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