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述期望理论,并说明其管理意义

2020-06-06 财经 309阅读
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费鲁姆在1964年出版的《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来的。这种理论认为,当人们有需要,有有达到目标的可能,其积极性才会高。激励水平取决于期望值和效价的乘积。期望理论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激励强度=效价×期望值
激励强度是指动机的强烈程度,被激发的工作动机的大小,即为达到高绩效而作出的努力的程度。
期望值是指个体对现实目标可能性大小的估计。期望值也叫期望概率,如果完全有把握实现目标,那么期望概率为1;如果根本不可能实现目标,则期望值则为零。所以管理者所设立的目标的激励作用不能很低,让人唾手可得,而失去鼓舞作用。也不能目标定得太高,让人白努力而一无所获,无法实现。所以激励目标一般定得有一定难度,但是通过努力可以实现,这样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期望理论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同所有的激励理论一样,带有其阶级的局限性。首先,资本主义国家是为了资本家的利益而剥削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国家应用激励方法则是为了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其次,期望理论是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所有的个人努力、个人的判断都是纯主观的,往往缺乏客观依据,同时也忽视了社会团体规范对个人的影响。再次,期望理论的基本逻辑:个人的努力→绩效→奖酬→个人满足。这只不过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式,只有当人们完全清醒地意识到这一过程及各种关系时,才能激发起积极性,事实上,人们不可能随时确定这些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可见期望理论也是有局限性的。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