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和佛教拜跪的动作分别是怎样的?

2020-10-29 文化 1854阅读

佛教是合十礼,道教是抱拳礼 ,其主要的不同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佛教跪拜动作的正确姿势
1、肃立合掌,腕与心口平,两足跟离开约二寸,脚尖相距约八寸,成八字形。站好后,立刻收束杂乱的心意,瞑目观想,观想后,弯腰,右臂斜伸,右掌向下,按於拜垫中央,左掌仍举不动,两膝随即跪下(此为第一把)。
2、跪下后,左掌随着伸下,按在拜垫的左前方(此为第二把),右掌由拜垫中央移到右前方,两掌相距约六寸许(此为半把,合共叫“两把半”。这是老名词)。
3、以头垂叩於两掌中间拜垫上,两掌随即翻转,手心向上。意思是以两手托承佛足,以求福慧。这叫头面接足礼。
4、两手握拳翻转,头离拜垫,右手移回拜垫中心,左掌举回胸前,右掌将身撑起,与左掌合,同时两膝立起。

5、三礼毕,合掌弯腰,垂至膝前,以左手四指包右手四指,两大指相并,两食指相合竖直(此为定印),伸直腰,举至齐眉,再放掌。
二、道教三跪九叩的动作和讲究

1、进入殿堂面对神像,两手计于两腿侧、两脚并拢、离跪垫三步远距离。

2、头脑虚领有冲天之势、下额内收、舌顶龈交,含胸拔背而虚心下气,手掐子午而接通阴阳。(手掐子午就是左手抱右手,左手拇指少商穴内侧按在右手 无名指根节即九宫之位处,右手拇指少商穴内侧扣住左手拇指指肚,以此沟通手 肺经气和手少阳三焦经气,达到阴阳相和。男女左右手相反;是为手上太极;亦 称太极阴阳手)合于脐下一寸三分处。

3、迈出左脚、跨出右脚;要求举步轻灵、沉住气,三步走到跪垫前、两脚站定,弯腰鞠躬的同时拱手。此时手型是左右相合的太极阴阳手,高不过眉,低不过胸,在嘴前上下位置;然后两手徐徐下降至胸前,左手护胸,右手从左手中 分出来,向右向下画半圆。

4、在右手画半圆的同时身体下蹲,右手五指分开、掌心向下按在跪垫前沿 上,左手揸入右手、左手拇指接于右手劳宫穴之位、左手其余四指盖于右手背上; 在做手上这一过程的同时膝盖跪上垫子,脑门印堂穴向两手合谷处靠近,头轻慢的叩三下;腰背形成弧形,命门处向外突出,整个脊背像张弯弓一样,此一动作过程叫做“一 跪三叩”。

5、起身,左手先护住心,右手再起,合成太极手于腹部气海或丹田前;脚踏实地、力量分配为脚跟七脚尖三,脚底涌泉穴成涵空状态,有利于真气上长升和下降;两脚前后虚实分明。双手合住 向前向上拱起、沉肩坠肘;到嘴前上下处,两手下降至胸前,左手护胸,右手从左手中分出来,向右向下画半圆;同时身体下蹲,左手揸入右手,此一动作过 程为“二跪六叩”。

6、再起身,左手护住心,右手随着而起,合成太极于腹部气海或丹田前, 脚踏实地,力量分配为脚跟与脚尖前三后七,双手向前向上起,高不过眉、低不 过胸,两手下降至胸前;左手护胸,右手从左手中分出来,向右向下画半圆。同时身体下蹲,右手五指分开掌心向下按在跪垫前沿上,左手揸入右手,左手拇指 接于右手劳宫穴之处,左手其余四指盖于右手背上,在做手上这一过程的同时, 膝盖跪上垫子,脑门印堂穴向两手合谷处靠近,头点三下,合为“三跪九叩”。

7、起身打拱鞠躬,先退左脚一步;再退右脚一步,两腿靠拢立正,弯腰打拱鞠躬而退出宫观外。

扩展资料:

佛教跪拜礼仪的由来:跪拜,不仅仅是中国人的传统,从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到整个东南亚,跪拜是一种象征谦虚的东方文化。其实,跪拜之礼流行于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中国,印度,埃及,古代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人,都有行跪拜礼的习俗。古印度时大众认为,一个人需要经常检讨反省自己,只有谦虚的人,才会懂得反省,一个傲慢的人,昂首挺胸、目中无人的时候是没办法反省的。

道教跪拜礼仪的由来:道教叩拜礼是对道祖太上老君八十一化的形象表示,盖足站“八”字,手按“十”字,头为“一”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教礼仪  百度百科-道教礼仪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