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蜀国无大将…寥化做先锋…寥化是不是很差劲?蜀国后期除了姜维就没厉害的将领了吗?

2022-03-25 综合 57阅读
人们常说:“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说的是三国后期,蜀国因没有什么好的将领,而导致只能用能力不强的廖化担当先锋的尴尬局面。而人们普遍认为造成这个原因的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刘禅的昏晕无能,另一个是蜀国的地理位置关系。
而我认为蜀国无大将的原因在早期就已经潜伏着了。我认为蜀中无大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我们回头看三国早期的刘备是如何招收人才的。早期(在去新野以前)刘备的人才主要靠两方面,一是武将自己的投靠,像赵云、周仓、徐庶;另一个则是吸收其他势力的人才,在这方面初期主要是陶谦的人才,如糜竺、糜芳和廖化等。而刘备自己去招收的人才却非常少,可以说一个也没有。
中期(诸葛亮来了之后到刘备得益州之前)刘备主要在荆州打拼,在这段期间,刘备基本上得到了在荆州的所有才人名士,但这些人都不是刘备自己去找来的,有些是投靠过来,有些是诸葛亮等人找来的。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这些人的名声在当地很高,或这些人的父辈或他本人曾经当过官。
晚期(得益州以后)刘备的招收进的人才由盛到衰,在得到刘璋的绝大多数将领才士之后,刘备的招收的人才就进入了一个相当平淡的时期,一直到蜀汉灭亡,也没有什么招收到好的将领。所以说刘备他并不会去主动去平民百姓中寻找人才,这就使得蜀国在末期根本得不到将领。刘备是这样,何况他的儿子刘禅呢?
二、蜀国用人制度的弊端。大家看姜维时期的蜀魏战争,从蜀国阵营中冒出来的主要是以前刘备时期的一些主要将领的子嗣,如傅彤的儿子傅佥,关兴的儿子关统等等,根本没有出现平民百姓出生的将领。造成这个原因的直接原因便是诸葛亮、姜维的刚愎自用。
其实蜀国中也不凡好的将领,大家在玩三国游戏中就有感悟。李严,在三国十中就是妖人一个,除魅力外各项均能力超80,诸葛亮也曾赞他是蜀国的陆逊,就因为北伐时兵粮没有及时送到就被诸葛亮贬为庶民。魏延,猛将一个,诸葛亮硬是说他有反骨,要造反,你诸葛亮死了还使出让马岱背后偷袭这么卑鄙的手段。罗宪,忠勇有谋,性情温和,可以说是蜀国末期难得的大将,可姜维就是不用他,却让他去守永安城。从这可以看出,在他们的眼中,只有你后台够硬,名声够响的人才可以当官,而那些有本事却没后台的人根本得不到升迁。
而反观魏国呢,魏国早期的许诸、典韦是曹操不经意间发现的,之后的郝昭是从一个小兵一步一步当上将军的,杜预则是一个小官吏的儿子,而这些人都是魏国不可缺少的人物。在这方面魏国就更加懂得在平民百姓、小卒小吏中寻找优秀人才,他能知人善任,奠定了统一的基础。
如果蜀国能在基层或平民百姓中去寻找人才,就不会有灭国的结局,最启码魏国要等上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灭掉蜀国。
蜀中缘何无大将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成语所揭示的原本是三国后期蜀汉人才奇缺的历史事实,后来则引伸为泛指因为没有杰出人才,平庸之辈也能侥幸成名,人才缺,有种种原因,但根本不出人才的时代、地方是没有的。那么蜀中缘何无大将?是因为或死于非命,或被放逐,丧失殆尽。使人不可思议的是,他们的遭遇直接或间接地都与鞠躬尽瘁的诸葛亮相关。马谡是被他挥泪斩了的,除此之外,至少还有七个这样的人物。《三国志》都有介绍。

刘封,刘备的养子,“有武艺,气力过人”。刘备入蜀打刘璋的时候,刘封才二十来岁,却已“将兵俱与诸葛亮、张飞等溯流而上,所在皆克”,堪称一员猛将。刘备很看好这个养子,没生阿斗时打算把他作为继嗣。刘封因未救关羽,且与孟达不和使之降魏,而受到刘备的责怪。但刘备只是责之而已,且刘封面对孟达的招降毫不为之所动亦可见其忠心。然诸葛亮则“虑(刘)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导致刘备赐刘封死。
彭羕,刘备称之为“当与孔明、孝直(即法正)诸人齐足并驱”,然诸葛亮“虽外接待(彭)羕,而内不能善,屡密言先主,羕心大志广,难可保安”。刘备听诸葛亮的,就给了彭羕一个远离京师的太守职位,“意以稍疏”。彭羕对自己被左迁甚感不平,一气之下对问起原因的马超说刘备“老革昏悖”,并说了一句很容易引起误解的话:“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定也。”马超的觉悟很高,彭羕前脚一走,他赶快就告了密。彭羕在狱中作书与诸葛亮,对自己对主公的不恭先作了千般懊悔,又对那句话作了万般解释,最后还是以37岁的盛年被诛杀。

廖立,曾与诸葛亮、庞统相提并论,且誉为“楚之良才,当赞兴世业者”。廖立自己也“自谓才名宜位诸葛亮之贰”。刘备死后,廖立分析形势,对当年刘备的不取汉中提出批评;又总结了关羽之败在于其“怙恃勇名,作军无法”,使身死之外,“前后数丧师众”;又直言评点了几位当朝人物。意见对不对,可以讨论,但这些话到了诸葛亮那里,却都成了罪名。于是把他废职为民,赶去汶山,京城也不让呆了。

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佐刘禅、“统内外军事”的李严(后改名为平),则是被徙去梓潼。诸葛亮与李严,表面上惺惺相惜,实则都想斗倒对方,终是诸葛亮技高一筹。“班位每亚于李严”的刘琰,操行不甚检点,“车服饮食,号为侈糜”。但他知道,自己不能见容于诸葛亮不在这点,而在于与魏延不和。他自己很知趣,申请辞职,诸葛亮没有答应,但是同意他从前线调回京师。刘琰遂从此“失志恍惚”,终于在老婆问题上出了岔子。刘琰的老婆很漂亮,有一次去见太后,在宫里给留了一个多月。刘琰有气,也怀疑老婆跟刘禅“有私”,乃“呼卒五百”去抓自己的老婆,脱下鞋子抽她的耳光。刘琰因此而被弃。
魏延,罗贯中说诸葛亮一早就看出他头上长有“反骨”,天生就不是个好东西。此不足信。但诸葛亮确实是想除掉魏延的。魏延常常抱怨诸葛亮胆子小,在他手下做事,“叹恨己才用之不尽”。诸葛亮病重时嘱咐在他死后撤军,魏延不同意:“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但魏延没想到,诸葛亮等人早已谋划好了,撤不撤军都要置他于死地。杨仪看到魏延被斩下的头颅,站起来踩了一脚:“庸奴!复能作恶不!”

但杨仪得意得太早了,他“自以为功勋至大,宜当代亮秉政”,不料诸葛亮根本没看起他,丞相的职位早已暗中给了蒋琬。杨仪当尚书的时候,蒋琬还只是个尚书郎,资历比他浅,水平比他低,现在居然倒过来了。杨仪当然生气,至于“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于五内”,吓得别人都不敢跟他来往。惟独后将军费�去看他,杨仪发牢骚说,丞相死的时候,我要是和魏延联手,难道会是今天这个地步吗?“令人追悔不可复及。”不料费�立即跑去揭发。杨仪最终自杀。
上述几人无疑都是蜀汉的栋梁之才。所以“蜀中无大将”,不是他们那里不产“大将”,而是“大将”们一个个倒在了自相残杀的内部争斗中。在和平时期,这种争斗还只折射出政治生活的乌烟瘴气;在有敌国虎视眈眈的关头,国家的安全必然受到危及。“廖化作先锋”,何以担当得起御国的重任?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是小说里的说法,廖化曾是山贼,抢劫时,路遇关羽,大败,愿意投降关羽,关不收,2年后,再投,收为主簿,蜀国强盛时期,一直陪同关羽镇守荆州,辘轳无为,后蜀国开始衰败,廖化开始带兵由于其二投关羽被拒,世人认为其无能,所以有“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一说。但是这不符合事实,蜀国后期还是有很多杰出的将领,真正能称得是将军却只有魏延姜维和夏侯霸(原魏将,后降蜀,仅任将几年),其余如马岱、王平、廖化、马忠、张嶷、马忠、董厥、胡济、张翼等也是蜀后期名将。“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一语指小将未成长,老将当先锋,是赞叹廖老将军的道德品质。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