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专家帮我解释一下这句:嗯,这在心理学里叫投射,是一种很普通的心理防御机制

2020-10-27 健康养生 194阅读
投射可以分为内投射和外投射两种情况。(1)内投射内投射是将外界的因素吸收到自己的内心,成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的一种心理防卫术。例如,人们受早期的人格发展过程中事物的影响,尤其是婴幼儿时期父母言行的影响,而逐渐形成自己的人格。内投射作用通常是毫无选择性地、广泛地吸收外界的东西,但有时却是通过特别的心理动机,有选择性地吸收、模仿某些特殊的人或物。这在心理上称为“仿同作用”。“仿同”是指一种吸收或顺从另外一个人、一个团体的态度或行为的倾向。当个体欲吸收他人的优点以增强自己的能力、安全,以及接纳等方面的感受时,就可采取仿同的心理防卫术。一般说来,仿同的动机是爱慕,是正常的心理现象,正如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是,有时却是由一种心理防卫机制而产生的。例如:某女自称生平最讨厌遇事大声吼叫的女人,可是自己遇到生气的事,却总是控制不住大吼大叫,而事后又每每因其失态而懊悔。经深入查询,发现她有一个非常专横的母亲和一个非常柔顺的父亲。父母之间一旦存在分歧时,只要母亲大吼一声,父亲立刻俯首称是。做女儿的生长在这种环境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认知,即遇事不分对错,只要谁的声大,谁就得胜。虽然她理智上知道大声吼叫是不好的,但是在潜意识中,却处处模仿她母亲的粗陋行为,因她觉得这才是致胜之道。这种一方面感到反感,另一方面又去仿同的现象,称之为“反感性”仿同作用。与“反感性”仿同相类似的现象是向恐吓者仿同,称之为“向强暴者仿同”。它是指有些人常受强者恐吓、威胁或欺负,很害怕,也很讨厌。可是因为被威胁、恐吓得没办法,结果向恐吓者模仿,自己也变成一模一样地去威胁或欺负比他弱小的人,以免除被人恐吓而害怕的心理。例如,某些孩子经常被父亲殴打,结果,他们转而去打弟弟、同学或动物,逐渐形成了一种处理问题的行为模式。有的人在失去他(她)所爱的人时,会模仿所失去的人的特点,使其全部或部分地出现在自己身上,以安慰内心因丧失所爱而产生的痛苦,称之为“向失落者仿同”。例如,某位年轻人,自从母亲去世后,常常担心自己会患上心脏病,不时地按脉搏、摸头部。只要身体稍感不适,就东奔西跑找医生,要求量血压、做心电图,惟恐心脏病突发而身亡。分析其原因,原来其母生前一向关心他的身体状况,只要他身体稍微不舒服,马上就替他按脉搏、摸头部,找医生检查。现在母亲去世了,他不知不觉中扮演了母亲的角色,模仿母亲关心身体不适的“习惯”。他这样过分关心自己的身体状况,潜意识中保留了他已逝母亲的一些气质与习惯,借以使他产生仿佛母亲尚在身旁的感觉,略慰失母之痛。仿同的心理防卫使用过甚,或仿同了错误的模式,其行为反而变得不正常。充满矛盾的仿同,有时易导致多重性格。上述这些仿同现象,基本源自“内投射作用”。因内投射作用主要是婴儿早期心理机制的特点,是人格未成熟时所表现出的心理活动,故内投射作用被认为是不成熟的心理防卫机制。(2)外投射外投射是凭主观想法去推及外界的事实,或把自己的过错归咎于他人的心理防卫术,又称投射作用。具体表现为把自己的愿望与动机归于他人,断言他人有此动机、愿望,然而这些东西往往都是超我所不能容的。某些外投射行为可以认为是人们自然而不可避免的失误,是一种人人极其常用的心理防卫术,以此来保持个体的心理平衡,缓解严重的心理冲突,借此对于错误的行为予以饶恕或解脱。但若将责怪他人成为一种习惯,总是将自己的过错归咎于他人,就会妨碍自己与他人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不仅干扰了我们看到真实的自己,而且容易把自己的过错外射到外界及怀疑他人而引起诸多麻烦。久而久之,甚至会逐渐形成敌对的、难以容忍的、疑虑忡忡的人格特征,最终出现多疑、敏感等精神症状。古人云:“我见青山真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便是典型的投射现象。例如,一个学生平素学习不努力,考试常作弊,则认为别的同学学习也不努力,考试也善于作弊,而且与自己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有的人对别人产生了好感,但是,她却以为别人对自己有好感。最后发展为钟情妄想。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