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关于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体育设施和器材的变化的相关材料(有图片资料更佳)

2020-06-15 社会 82阅读
1952年,解放电影院职工在影院门口做广播体操。本报首席记者 田蹊 翻拍 (除署名外,照片均由赵清华提供) 1972年7月1日,在雁滩游泳池办水上运动会。 1970年,省汽修一厂工人用自制的杠铃锻炼身体。(陈焕昂供图) 1974年,敦煌路派出所女警拉“五簧臂力器”。 本报讯(记者 魏娟 实习生 高鹏忠)“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您还记得这句曾家喻户晓的口号吗?还记得小时候开运动会时的热闹情景吗?建国60年来,人们的体育运动随着社会的变革发生了诸多变化,本报“建国60周年大型影像征集活动”就征集到了许多不同时代人们运动场面的照片,许多读者用独特的视角记录了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人们对体育的热爱。品读照片,回味过去之外,也更能看出每个时代的特征和生活背景。 影院门口的广播体操 建国初期,体育事业被当作国家建设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载入了国家的根本大法。1949年9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所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明文规定“提倡国民体育”。虽然当时生活还很贫苦,但热爱劳动,热爱体育,艰苦奋斗、朝气蓬勃成为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在老摄影家赵清华送来的一幅1952年的旧照片上,解放电影院的职工们迎着初升的太阳,整齐划一地做广播体操,最前面还有人带队领操。 旧汽车零件做成“杠铃” 为响应毛主席“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甘肃省汽修一厂的职工们开动脑筋,自己用旧的汽车零件做了许多“杠铃”。闲暇时间,工人们就在院子里聚集起来,举重锻炼身体。1970年,省汽修一厂的职工陈焕昂用自己新买的照相机留下了这样一幅画面:光着膀子的工人在厂房前举重,动作娴熟标准,用汽车轴承和齿轮做的杠铃清晰可见。如今回忆起来,已退休的陈焕昂感慨万千:“那时候条件不好,人们自己想方设法做各种体育器材,现在各种健身器材多了,锻炼的人却少了。” 简易泳池办水上运动会 上世纪70年代,体育设施虽然简陋,但群众性的体育运动还是很多。1972年7月1日,在雁滩的简易游泳池里,热爱运动的人们在这里举办了一场水上运动会,堪称盛大。在赵清华老人拍摄的照片上,3名运动员在3个高低不同的跳台上进行表演,起跳、凌空翻转、入水的动作整齐优雅,围观的群众将体育场挤得满满当当。赵清华还拍摄了1972年七里河地区少年儿童田径运动会,入场的队伍举着毛主席画像和“毛主席万岁”、“为伟大领袖毛主席争光”的标牌走过主席台。另一张照片上,1974年,敦煌路派出所的女警拉“五簧臂力器”,一股“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气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