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典诗词方法之浅见
摘要: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就要从古典诗词的宝库中汲取丰富
的养分,这也正是历年来高考语文试卷中此类题型屡试不衰的重要原因。而对于高中生来
说,在考试中最头疼的也最难于拿分就是古诗鉴赏题。那么,如何准确领会古典诗词的意蕴?
笔者认为首先要掌握一些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古典诗词;鉴赏;方法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无不为自己的民族文化而骄傲和自
豪。因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典诗歌则是这“长流”
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它滋养着一代
代中华儿女,使中华文明绵延不息。
1紧扣题目,结合背景,知人论世,把握诗意
鉴赏古诗词,不能忽略题目。因为不少的古诗词,题目即为
解读该诗的诗眼。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标题中的“幽居”即幽
僻宁静的居所,这里已暗示着居室主人隐者的身份。把握住这一
题眼,就找到了理解该诗的钥匙。又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抓住题眼中的“送”字,就知该诗是一首送别诗,抒发的是离情别
绪。抓住题中的“雪”字,就会明白该诗描写的一定是雪景。这样
就为鉴赏这首诗打开了局面,省去了好多弯路。
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优秀的
诗作无不是现实生活的高度艺术概括,不了解背景,就无法准确
地把握诗的内容。解读白居易的《琵琶行》,如果不了解作者遭贬
的背景,就难以透彻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
悲愤感慨。陆游的《十一月四月风雨大作》,如果不了解作者的雄
心壮志和爱国气概以及本诗的创作经历和写作背景,就难以领
悟诗中作者所抒发的至老不衰、为国捐躯、壮志难酬的爱国豪
情。
2统涉全篇,找准意象,体会意境,领悟情感
鉴赏古典诗词的关键在于3个步骤,即找意象,明意境,悟
情感。所谓意象,是蕴含作者思想情感的客观景物。所谓意境,就
是指作者所描绘的客观景物和自己的主观感情浑然天成,高度
融合的一种艺术境界。王国维曾说“: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
曰:有意境而已,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
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在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如
柳永的《雨霖铃》中“寒蝉凄切”、“暮霭沉沉”“、冷落清秋节”“、晓
风残月”,作者笔下的景已蕴含着难以割舍的离愁别绪和内心的
凄苦,融情于景,抒发了词人生平遭遇不幸深感前途暗淡的感
慨,读来令人黯然销魂,凄怆不已。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的“空
山”“、明月”、“清泉”“、竹子”等景,就蕴含了王维对清幽明净的
山间景色的喜爱之情及心向田园之意。又如刘禹锡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
到碧霄”“,晴空”“、排云”“、碧霄”展现出一幅意境宏大开阔、色
彩绚丽的画面,寄托了诗人高旷、豪迈的胸怀。鉴赏古诗词,正是
要借语言载体去感受作品中的意象,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体会
作者的情感。
3咀嚼词句,品味语言,把握特点,感悟风格
诗歌的语言含蓄、凝练、形象而富有表现力,多通过比喻、双
关、用典、象征等方式表达语意,从而使人感到含蓄、朦胧、多义。
在鉴赏时,反复咀嚼、玩味重点词句,将对诗歌的内涵挖掘得更为
深刻透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虽然一共只有28字,在描摹
景物时,却准确地把握住了事物的特征。“枯藤”“、老树”“、昏鸦”
渲染出了秋之肃杀、凄清,为羁旅之客创设了一种悲凉的氛围。
再细细咀嚼“古”、“瘦”“、夕”、“断肠”等词语,游子那源源不断的
乡愁就会汩汩流入读者的心田,引起情感的共鸣。李清照的《声
声慢》开首3句,连用14个叠字,将寻觅、凄清、孤寂、悲愁的心境
描绘到极致,为全词定下了感情基调,倾诉出夫亡家破、饱经忧患
和离乱的哀愁。一经读来,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绪恰似愁结
不断,没有尽头,难以排解,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4掌握技巧,明辨手法,结合全篇,精心推敲
表达技巧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在诗歌鉴赏中,主要指抒
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等几个方面。
4.1抒情方式
4.1.1直接抒情
也叫直抒胸臆,是作者对事、物直接表明自己爱憎情感的抒
情方式。如刘禹锡《秋词》(见上文稿)开头两句直接抒发对秋日的
赞美之情。又如杨炯的《从军行》末尾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
书生”抒发了诗人慷慨从军的豪情斗志。
4.1.2间接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