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的发源地是哪里

2020-05-16 文化 106阅读
黄梅戏源头的历史最早记载陆洪非先生在《黄梅戏源流》一书中,对黄梅戏的源头列举了三种传说,但并没有最后下结论。现有的各种学术和非学术文章和词典等都依此选择材料写就,这里将本书观点完整介绍如下:
传说之一∶“黄梅戏是在‘怀宁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每当春种秋收之时,农民们惯唱‘怀调山歌’来歌颂自己劳动的丰收。这种民间优美抒情的山歌小调,统称为‘怀宁调’。”
传说之二∶“……黄梅戏起源于安徽安庆地区。从前每逢黄梅季节,常常洪水成灾,四乡农民为了祈求丰年,就在这个时候举办迎神赛会,会上出现各种歌舞演唱,在这种歌舞演唱形式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戏曲形式,因与黄梅季节有关,故名曰‘黄梅调’。”
传说之三∶“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县的民歌小调即黄梅采茶调。”这种可能性不大。
现代学者也对黄梅戏源头多有探索,如最近吴福润先生在《黄梅戏艺术》杂志撰文,认为安庆“黄梅戏”全国闻名,而黄梅戏起源地众说纷纭,部分人认为起源于湖北黄梅县,可能是由“黄梅”二字引来的误传。“黄梅戏”的确与“黄梅”二字息息相关,但“黄梅”不是人们所说的黄梅县,而是“黄梅山”。传说此山很久以前寒冬腊月山上遍开黄色梅花而得名,后来“黄梅”逐渐稀少,现在偶尔也能发现“黄梅”踪迹。
著名文史学者张健初先生则指出 :“此黄梅非彼黄梅”。
原黄梅戏艺术研究所所长、80岁高龄的郑立松老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将他数十年来收集的资料及他本人的观点逐一道来。
郑老告诉记者,争论黄梅戏源头的核心在“黄梅”二字上,“黄梅”二字有两个解释:一是黄梅季节;二是湖北黄梅县,即“源于鄂东黄梅县的民间小调,即黄梅采茶调,在清代乾隆年间随当地逃水荒的灾民来到安庆地区。”郑老认为“黄梅季节”的说法倒还不是没有道理的,但于后者,他认为并不妥。
郑老出示了他收集的资料,在《中国戏曲志》(安徽卷)中有两条记载:咸丰六年(1853年)3月,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光复宿松,县城内连演三天花鼓戏(即其后之黄梅戏)迎接天兵进城;咸丰七年(1857年)清军在宿松县城内建戏楼,演花鼓(黄梅)戏,邀各营队长及文吏观戏。郑老还曾见过一本晚清时期的戏联集手抄本,上面记载:清咸丰丙辰六年(1856年),在安庆对江,流传有一副对联“颂德歌应抒白雪 登高调不唱黄梅”。
郑老认为这些是有关黄梅戏记载的最早资料,黄梅戏应当形成于咸丰年间,“黄梅戏”的名字是安徽人命名的。“乾隆年间,还没有黄梅戏呢,逃水荒灾民带来的是湖北的民歌小调,连采茶调都不是。”郑老还肯定地说黄梅戏是安徽独有的,民国初年怀宁籍学者程演生所著《皖优谱》中有句为证:“今皖上各地乡村中,江以南亦有之,有所谓草台小戏者,所唱皆黄梅调。……他省无此戏也。”
交谈中,郑老还向记者讲述了当年有关湖北省把“黄梅戏请回娘家”的事。此口号提出后,1984年左右,中国记者协会曾经邀请郑老一同到湖北去采访,采访中,对于官方观点,湖北戏剧界则有不同看法,以湖北戏剧专家、资深学者桂遇秋为代表的部分戏剧研究者认为,湖北省没有必要在黄梅戏上投入过多,应当在湖北采茶调基础上发展自己的戏剧艺术,而“把黄梅戏请回来”,只会使“安徽增加一个剧团,而湖北丢失了一个剧种(采茶调)”。
另有相关学者认为:安徽安庆桐城的《桐城歌》是明朝时就传到黄梅(湖北——引者按)一带。 黄梅戏是由桐城县罗家岭的严凤英唱红的,罗家岭的方言是纯正的桐城腔。
由此可见安庆是黄梅戏的源头最具说服力。
也有部分江西民间传说,黄梅戏起源于江西,但此种说法基本未为大众认可。
也有人认为如今争论黄梅戏属于哪儿已没有意义,对黄梅戏的发展没有任何推动作用。他建议专家学者将更多注意力放在黄梅戏本身的发展规律上,进一步巩固、提高黄梅戏这个地方剧种在当今戏曲领域中的地位。
也有部分江西民间传说,黄梅戏起源于江西,但此种说法基本未为大众认可。
也有人认为如今争论黄梅戏属于哪儿已没有意义,对黄梅戏的发展没有任何推动作用。他建议专家学者将更多注意力放在黄梅戏本身的发展规律上,进一步巩固、提高黄梅戏这个地方剧种在当今戏曲领域中的地位。
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梅戏保护区域是安徽省的安庆市和湖北省的黄梅县。
国家文化部公布的三位黄梅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均为安徽人:39岁的韩再芬(安徽省安庆市黄梅戏二团,安徽安庆人)、41岁的赵媛媛(安徽省安庆市黄梅戏一团,安徽安庆人)、61岁的黄新德(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剧院,安徽芜湖人)。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