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官位,职位,爵位,散官,勋位的区别

2020-05-22 综合 719阅读
1. “勋位”这个词并不属于中国古代的官职体系,而是日本近代以来仿照西方授勋制度并参考中国古代勋官制度设立的,后来又在北洋政府时期被中国引进,这种制度更多的是源自西方式的功勋奖励制度,而中国古代的功勋奖励方式则自成体系,称之为“勋官”制度。
勋官是中国古代官称的一种,是授给有功官员的一种荣誉称号,有品级而无职掌。
勋官制度肇始于北周,最初用以奖励有功的战士,后来渐及朝官。 隋代官制,设置了上柱国与柱国以酬军功勤劳,皆无职掌,凡十一等。初名散官,至唐代始别称为勋官。
唐代置上柱国、柱国、上护军、护军、上轻车都尉、轻车都尉、上骑都尉、骑都尉、骁骑尉、飞骑尉、云骑尉、武骑尉,共十二阶,自正二品至从七品,皆无职掌,称为勋官。
历代相沿,大体同唐,品级或有小异。元无武骑尉。明无上柱国而有左、右柱国,另有文勋官左右柱国、柱国、正治上卿、正治卿、资治卿、资治少尹、赞治尹、赞治少尹、修正庶尹、协正庶尹十一阶。
清代废除了传统的勋官制度,设立了一套以世袭为主,军功为辅的爵位体系,将勋官和爵位合二为一,勋官制度至此而终。
2. 勋官和官职,品级的关系就是,勋官是官职的一种,有品级,享受相应品级的俸禄和待遇,但无职权,它是一种奖励功勋的荣誉官职,勋官与爵位的区别在于,它属于官职体系而不是爵位体系(如公侯伯子男一类的是爵位,而不是勋官

3. 散官是古代表示官员等级的称号,与职事官表示所任职务的称号相对而言。例如唐代文散官自开府仪同三司至将士郎凡二十九阶,武散官自骠骑大将军至陪戌副尉凡四十五阶。故散官亦称阶官。宋代称为寄禄官。明清则职居几品,即授几品阶官,故无散官之名,但亦可特授较高级的阶官。 有官名而无职事的官称。汉至南北朝,朝廷有时对高级文武官员于本官外另加位亚三司、仪同三司等名号,以示尊崇而无职掌。隋始定散官名称,加给文武重臣,皆无实际职务,而统称官员之有实际职务者为职事官。唐承隋制,置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至文林郎、将仕郎共二十九阶为文散官,骠骑大将军、辅国大将军、镇国大将军至陪戎校尉、陪戎副尉四十五阶为武散官,凡九品以上职事官皆带散位,称为本品。职事官随才录用,迁徙出入,参差不定;散位则皆以门荫结品,然后劳考进叙。职事官与散官品级不定一致,散官低而充高级职事官称守某官,散官高而充低级职事官,称行某官,待遇则按其散官品级。宋初沿唐制,置文武散官,神宗元丰三年(1080)改革官制,依官名确定职掌,据唐朝及以前散官旧制,制定文臣阶官,用以规定官员地位、俸禄等待遇,徽宗政和六年(1116)又制定武臣阶官。金、元皆有文武散官,并有司天散官、太医散官、内侍散官、教坊司散官等。明、清则职居几品即授几品阶官,无散官之称。
4. 太师太傅太保都是皇帝的老师
太师兼文武,太傅主文,太傅主武
太师历朝都是最大的官(或最高的加官),一般不掌实权
历朝历代这三个职位都是至高无上的,自陈群的九品中正制下来后,这三个职位一直是正一品(唐朝宰相为正二到正三品,清朝宰相是从一品)。这些官职虽然至高无上,但是没有什么实权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