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 李桢 六国论 中的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词 通假字 特殊句式

2020-07-02 综合 388阅读

一、 一词多义

以:

1、秦以攻取之外 ( 用,凭 )

2、以有尺寸之地 (才,可用而代替 )

3、举以予人 ( 来)

4、以地事秦 ( 用)

5、苟以天下之大(凭借)

之:

1、较秦之所得,秦之所大欲,以有尺寸之地(结构助词,的 )

2、子孙视之不甚惜 (代词,土地)

3、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 的)

4、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前一个“之 ”指奉秦之物,后一个“之”指赂秦各国。 都是代词。 )

5、此言得之 (代词,指代上面的道 理)

而: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因果 承接)

2、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可是 ,表示转折)

3、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就, 承接关系)

4、二败而三胜(递进)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然后: 这样以后。

兵:

1、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

2、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

3、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

暴:

1、暴霜露(动词,曝露)

2、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 酷)

事:

1、以地事秦 (动词,侍奉)

2、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 情)

犹:

1、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

2、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 仍然,还)

始:

1、始有远略(名词,起初)

2、始速祸焉(副词,才)

向:

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 如果)

2、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

二、古今异义

1、其实:古义:它的实际数量 今义 :实际上

2、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 父亲的父亲

3、至于:古义:以至于。今义:表 示到达某种程度

4、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 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

5、故事:古义:旧事,前例 今义: 文学体裁的一种

6、智力:古义:智谋与力量 今义: 指人类思考能力与认知水平

7、然后: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用 于顺承复句的后一分句的句首,或一段的 开头,表示某一行动或情况发生后,接着发 生或引起另一行动或情况,有的跟前一分 句的“先”、“首先”相呼应

8、与:古义: 结交 今义:和

9、速:古义:招致 今义:速度

10、不行:古义;到```地方去 今义: 不可以

三、特殊句式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用“非”表示的否定判断句)

六国:指战国时的齐、楚、燕、韩、赵、 魏几个诸侯国。 兵:武器 单独看,这个句子翻译为“六个诸侯国家 破国亡,不是他们的兵器不锋利,也不是 打仗不得法”。它同下文“弊在赂秦”一起 ,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简 捷明快。

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也”式判断 句)。 与:亲附、亲近。 嬴:秦王的姓。 单独看,这句翻译为“是因为齐国结交秦 国却不帮助其他五国”。它提示了齐国灭 亡的原因。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为……所……”式被动句) 如此之势:泛指“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 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和“以赂秦 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 奇才,并力西向”的大好形势。

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 劫:胁迫、挟持。 这句翻译为“有像这样不需贿赂秦国就能 战胜秦国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聚的威 势所挟制”。作者在这里抨击了六国治国 方略,揭示其“破灭”的根源。

4、洎牧以谗诛。(被动句) 洎:及,等到。 以:因为,由于。 单独看,这句翻译为“等到李牧因为谗言 诛杀”。其实,句中主语“牧”是“诛”的被动 者,而不是“诛”的施动者,这是一种意念 上的被动。因此这句最好还是翻译为“等 到李牧因为谗言被诛杀”。

5、赵尝五战于秦。(倒装句,介宾结构的 状语后置) 尝:曾经,过去,时间副词。 于:同、跟,和“秦”一起构成介宾结构, 作“战”的补语。 这个句子理解时要把后置的状语提前,翻 译为“赵国曾经五次同秦国作战”,语意就 顺了。

扩展资料

北宋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因而实行中央集权制度,解除节度使的权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由皇帝直接控制禁军,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

为了防范武将军权过重,严令将帅不得专兵,甚至外出作战,也必须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将官经常轮换,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致使军队没有战斗力。这样的措施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是也造成军事上的衰颓。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到北宋中期,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北宋政府实不限制兼并的政策,土地集中现象严重,贵族占有大量土地,社会矛盾尖锐。

政治上的专制腐败,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和西夏上贡大量银两以及商品。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也就是说当时的北宋四周环伺,政策上求和,积贫积弱,而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六国论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