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不断提高大学生在网络中的适应能力

2020-09-27 综合 308阅读
英盛观察大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且往往体现出较强的自主意识,此外,社会转型发生在知识经济信息化的时代,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表现为多元化、多样化。在社会转型大背景下,大学生的网络文化适应能力越来越需要得到关注,主要表现为在价值观念上的冲突。
1、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取向冲突
价值是一个关系的范畴,标志着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人的价值分为两个方面:人的个人价值与人的社会价值。人的社会价值就是个人劳动创造活动对于社会需要的满足,通俗的说就是个人对社会做出的贡献。一个人对社会贡献越大,他的社会价值就越高。人的个人价值就是社会对于个人需要的满足,也就是个人通过自己的劳动而从社会的获取。一个人越是得到社会的尊重和满足,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他的个人价值就越大。在社会转型时期由于经济体制发生变化,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效应对学生树立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由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当前的大学生也越来越注重个人的价值,如“出国热”、“经商热”、“股票热”等,从上述现状中体现了大学生开始倾心于“追求功利”的个人价值观,即过分注重自身的利益,而忽视了对社会的奉献。大学生的思想十分活跃,他们对市场经济的进程和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都比较敏感,正是在这种活跃的思想催动下,这便有了“追求功利”的生长沃土。伴随着个人价值取向而来的是,大学生关注的问题越来越现实,追求的目标日趋功利,对个人前途的关注远高于对社会发展的关注。
2、主流价值观与非主流价值观取向冲突
在我国,主流价值观可以被归纳和概括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由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情所决定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必须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作用与经济、政治、文化,而且对于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居统治地位的、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也是一个社会必须长期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居于统治地位、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并指出四个方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通过08年的北京奥运会和四川汶川大地震这两件事情来看,当今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日益显现。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日益快速,也产生了一些与主流价值观相对应的非主流价值观。在社会转型时期,非主流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的冲突也越发强烈。当前,我国经济与社会迅猛发展,社会环境复杂多变,正所谓,有发展就有矛盾。随着我国市场化取向改革的逐步深入,必然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一些社会问题,例如,腐败、社会诚信度不断下滑、就业难、社会公正缺失等现象,都对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有着或多或少的冲击和影响,不少大学生会产生“国外的月亮比中国的月亮圆”的想法。
3、高雅文化价值观与低俗文化价值观取向的冲突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文化被披上了商业的外衣,在商业动机刺激下而产生的平民文化逐渐升温,大众文化应运而生,“大众文化是以平民为中心的文化,以通俗为文化形式,但是在大众文化背后却有着浓厚的商业动机。”大众文化具有两面性,对大学生的影响也表现出积极、消极两方面。从现实情形来看,消极的影响是主要的,其主要表现是大学生的文化价值取向越发的低俗、庸俗。低俗化虽然在网络虚拟社会中更加明显,但是低俗化也有从网络社会到现实社会过渡的趋势。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7月24日发布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2.53亿,跃居世界第一位。而在网民这一群体中,大学生是网民的主力军,但是,在大学生上网群体中,充分利用电脑作为辅助学习者不占多数,大多数只是对网络的肤浅利用,凭自身兴趣和爱好去游戏、看碟、网聊等,在虚拟的空间里尽情挥洒,网络成为其休闲消遣的主要工具。这正切合了一个哲学命题——“存在与虚无”:一方面,大学生在现实世界中奔忙,表现了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而另一方面,“网络也成了当代大学生情感流落的避难所,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放纵、沉迷,也选择了心灵消匿与精神休克”。这种情况在网络时代会一直不同程度地存在,网络中的一些低级趣味的文化影响着大学生精英文化取向,例如近几年兴起的“博客”成为特殊的网络文化代表,不加约束的“博客”冲击的是传统的舆论环境和道德标准。“木子美”、“竹影青瞳”在网上发布个人性体验文字或裸体照片,还有08年的“裸露小子”等,都是以低俗来提高点击率,且此类现象在网络中随处可见,越来越多的低俗文化充斥大学生生活的现实之中,情行不能不让人担忧,高雅文化的缺失已经成为现实。
四、提高大学生网络文化适应能力的对策
首先要针对大学生开展信息素养教育。信息素养是“人们在信息社会中的信息行为能力、独立学习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概括性描述的一个概念,由于对它的认识和理解不同,所以形成了信息素养的各种不同定义。狭义的信息素养是指具有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广义的信息素养是关于检索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以解决信息需求的能力。”13而网络文化适应能力的本质在于大学生对网络中各种文化的包容、评价以及调试的能力,且个人的价值观念、信息能力、信息行为将影响其交往质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可称之为信息社会的生存教育。因此,要进行面对大众的网络信息素养教育。如可以从信息思想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心理教育、信息法制教育等几方面进行。同时也必须加强对学生网络知识的培训,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我们要教育学生上网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第一是不接触这一类“黑色网站”,万一不小心接触了这类网站,也要站稳立场,正确地加以分析批判;其次,要制作生动直观的多媒体德育软件,占领网上的德育阵地,这样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像交融的特点,把思想政治教育由“平面”引向“立体”,由“单向”引向“多色”,使政治教育更加生动;第三,教给学生必备的上网知识,只有具备更多的网络知识,才能在网络里实现自我教育,而不在网络的海洋里迷失方向。
其次,要积极开展网络伦理教育。网络伦理是指“人们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进行社会交往时而表现出来的道德关系。”14网络伦理道德在当今十分重要,首先,遵守信息伦理道德与法规是信息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再者,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任何一个参与网络世界的人道德修养的第一个要求。网络是科学高速发展的产物,它以超大信息量、快速及时、虚拟等特性迅速地渗透到人们生活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它携带着自己特有的价值和意义渗透到人类活动的每一个场合、角落,并以非常的力量支配着人类的行为和观念。”15因特网信息量大,信息交流速度快,自由度强,实现了全球信息共享,人们在网上可以随意获得自己的所需求的信息,给人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乐趣。而网民中绝大多数是大学生,“网上冲浪”也成为了当代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方式。尤其互联网在德育领域的运用,如远程德育、虚拟课堂、校园网等,更是有效地整合了满足了大学生学习的需求。但网上一些不健康的内容,如“黄赌毒”等信息对身心正处于发育阶段的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再如一些大学生过分些沉溺于网络,忽视了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交往的,不能很好的融入现实人群,处理一些现实的人际问题,继而造成了自我封闭和人际淡化,往往会导致人际社会化的畸形发展。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网络伦理德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网络伦理德育通过价值观、道德判断力与意志力、网络道德意识及责任感的培植,继而使大学生掌握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能用道德准则和法规制度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做到“不制造信息暴力和传播虚假信息;尊重信息知识的原创性,提高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确立知识产权相关的著作权法、专利法等法制观念,树立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财富的“信息有偿”等基本的信息价值观、道德观。”16因此,在开展网络伦理德育时,应该注重对大学生网络信息判断力的德育,将网络既当做德育手段,又要作为德育内容。在高校当前德育工作中,要积极发挥校园网的优势,将校园网作为德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基地,在网站内容设置上既要体现出时代特色,又要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坚持综合化定位,强化服务功能。在校园网中既要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展时事政治德育和人生观、价值观德育,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弘扬主旋律。又要注重内容的知识性、趣味性,力争做到图文并茂、声画合一。此外,还应制定相应的网络道德规范以及开设相关讲座等方式,以他律促进自律,增强个人的道德责任心,使他们能在合理价值观指导下,成为合格网络公民。
再次,优化交流空间,将网络交往与现实交往接轨。网络社交集中体现了网络的优越性,促进了大学生交往的主动性,但是,“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网络的匿名性不能满足人们现实交往的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在匿名性的‘拟态交往’中受到威胁。”17而交往的双方只有在社会交往系统中通过与他者的社会交往行动才能真正建构自我,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要通过不断地“寻找-定位”完成自身群体文化心理的塑造,建构个人关于群体身份的认同。因此,提高大学生的网络文化适应能力,必须要摘下大学生的匿名的面具。如可以建立一些以实名制为基准的“绿色网站”,鼓励网络实名交往,这样能在很大程度上净化交往用户的身份来源,给用户提供了一条相对绿色、广阔的交友空间,这样就能够提高大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以及身份认同,继而达到提高大学生网络交往的适应性的效果。再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网结合方面,要在保持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实现有机融合,学校必须建立起有效的监督机制,加强网络管理,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优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势,不能为了迎合网络用户而放弃或削弱这个优势;同时,也不能丧失校园网的互动性、开放性、综合性、时效性等优势,不能将思想政治教科书放在网上了事,也不能把网上的思想政治工作搞得死气沉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校园网是内容与方法、目的与实现的关系,找准二者结合点,实现二者的最佳结合,才能做到人文与科技的有效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网有机融合,并保持各自优势,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题中应有之意。学校还应加强对上网学生的管理,学校内部的电子阅览室要坚决制止上课时间的聊天游戏。
此外,规范与网络交往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他律促进大学生的对网络文化的适应能力,使其从无序走向有序。这是因为“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在社会组织、部门、生活、结构等方面市场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调和不平衡,如何调节,需要通过制度的不断完善来解决”,而网络社会作为现实社会之外的延伸,也需要制度来完善和调节,而网络交往的规范化关键需要政府力量的积极参与。政府主体应该在网络交往的规范化进程中起着最为关键的引导、调控、组织、管理作用,通过政府加强网络管理,对违反网络法规的行为进行制裁,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的减少网络交往中不文明现象的发生,而且也是对大学生交往行为的约束,能够有利于大学生对于不同网络文化强制调节的实现,如对黄色、暴力文化的自觉抵制等。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大学生网络文化适应能力的增强。
最后,还应该创造条件对现有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进行网络技术的培训,使他们具备较强的获取、处理和传递信息的能力,掌握网上信息传递的规律,从而把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另外,在网络信息建设和管理部门,也可以适当充实一些掌握网络信息技术手段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让他们参与校园网的建设和管理,把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建设作为校园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做,形成技术和内容的最佳组合,以更好地发挥网络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